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11-2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沈国辉,孙永斌,张士新,张建汉,李涛,冯丽菊,沈杰,钱振官,王风波,支凤高
    2009,25(4): .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摸清线状匍匐茎藨草田间发生消长动态和分布型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茬口模式、翻耕深度等农艺措施对线状匍匐茎藨草出苗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状匍匐茎藨草在水稻播种后即出苗,3个月内持续快速增长,每周平均增加391.57株/m~2;线状匍匐茎藨草在田间呈集群分布;与水稻-麦子-水稻茬口相比,西瓜-麦子-水稻茬口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藤草发生量85%以上;线状匍匐茎藨草随土层翻耕深度的增加发生数量逐渐减少,使用农机具田间翻耕深度14~16 cm较浅耕(8~10 cm)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藨草发生量64.4%.
  • 2009,25(4): .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科带头人,唐雪明,研究员,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安全评价与检测研究室主任,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副主任,上海市食品安全工程中心食用农产品安全分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高层次留学人员。
  • 2009,25(4): .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沈国辉,张士新,张建汉,李涛,冯丽菊,沈杰,钱振官,王风波,支凤高,孙永斌
    2009,25(4):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摸清线状匍匐茎蔗草田间发生消长动态和分布型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茬口模式、翻耕深度等农艺措施对线状匍匐茎藤草出苗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状匍匐茎蔗草在水稻播种后即出苗,3个月内持续快速增长,每周平均增加391.57株/m^2;线状匍匐茎藤草在田间呈集群分布;与水稻-麦子-水稻茬口相比,西瓜-麦子-水稻茬口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蔗草发生量85%以上;线状匍匐茎藤草随土层翻耕深度的增加发生数量逐渐减少,使用农机具田间翻耕深度14~16cm较浅耕(8~10cm)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藤草发生量64.4%。
  • 俞菊生,吴轶韵
    2009,25(4):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形势下.从性质、功能和目标三方面对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重新进行定位,围绕园艺产业、农业物流产业、涉农产业和休闲农业产业四条产业链.寻找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根据沪郊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及开发需求.优化与调整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空间布局,提出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 赵志辉
    2009,25(4): 1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构成现状和建设标准,剖析了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重点及发展方向。
  • 王亦菲,陆瑞菊,陈志伟,何婷,谢祝捷
    2009,25(4): 14-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杂交一代品种雪山椰菜花和自交系SZ-70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平阳霉素处理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对不定芽诱导和增殖培养的效果以及不同平阳霉素处理浓度对离体培养茎尖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6-BA2mg/L和NAA0.25mg/L诱导茎尖产生不定芽的效果优于子叶和下胚轴;6-BA0.2mg/L+NAA0.02mg/L+MET0.2mg/L对不定芽的增殖效果最佳;平阳霉素处理对种子的萌发率影响不明显,处理浓度越高,种子萌发后真叶抽出率越低;随着平阳霉素处理浓度的提高,茎尖存活率下降,且异常
  • 陈志伟,施晓钟,陈银华,陆瑞菊,黄剑华
    2009,25(4): 18-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裂区实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播种密度和不同施肥量对大麦品种“花11”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早播,适当增加基本苗和施肥量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从而提高产量;适当减少施肥量,控制有效穗数,可防止发生倒伏,有利于提高粒重和籽粒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提高啤酒大麦的品质。试验认为,可根据播期合理控制基本苗和氮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有效穗数,从而保证“花11”的优质高产。
  • 张永平,陈幼源,陈绯翔
    2009,25(4): 22-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按不同比例混合中性盐NaCl和碱性盐Na2CO3,模拟出12种不同的复杂盐碱逆境条件,进行甜瓜种子发芽试验,研究该逆境对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及混合盐碱胁迫对甜瓜种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降低,发芽受损率升高。随着盐、碱和混合盐碱溶液浓度的逐渐升高,其抑制作用增大。在盐、碱及混合盐碱胁迫下,甜瓜种子萌发后根长、侧根数、茎粗和鲜重均下降,胚芽中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脯氨酸含量在A1和B2处理下降低,而在其他浓度胁迫下均升高。在B3、B4和C4处理下,甜瓜种子萌
  • 李晓锋,侯瑞贤,朱玉英,侯喜林,朱红芳
    2009,25(4): 26-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智能人工气候培养柜中,耐热性不同的大白菜幼苗在36℃/29℃和40℃/29℃(昼/夜)下分别进行高温胁迫处理10d,定期测定抗氧化系统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和热稳定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在不同高温处理下,大白菜的SOD和POD活性均呈升高趋势;CAT活性在36℃处理时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在40℃处理时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热稳定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且恢复处理后没有明显的回升,并且不同品种的含量差异不明显。耐热品种的SOD、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高于热敏品种。
  • 张红梅,金海军,丁小涛,余纪柱
    2009,25(4): 3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津春5号黄瓜品种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黄瓜课题组选育的3个材料07-QP-17(华南型)、07-QP-22(欧洲型)、07-QP-48(欧洲型)为试材,比较研究了黄瓜在目前设施栽培中经常出现的临界低温(15℃/7~8℃)下形态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黄瓜叶片表现出明显的冷害症状,叶长和叶宽增长缓慢;叶绿索、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绿素荧光参数Fo、Yield、ETR、qN比处理前有所下降,Fv/Fm先上升后下降,各品种间叶绿素荧光参数的
  • 吴俊哲,张精杰,金惠超,顾佳纯,江洲,徐煜,赵强,黄裕,刘振国
    2009,25(4): 36-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上部分(茎和叶)、地下部分(根茎和细根)和根际土壤的水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和红苋菜两种经济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根际土壤的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均起抑制作用,而对红苋菜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2)地上部分的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和红苋菜的苗高、根长以及紫花苜蓿的根重均表现出抑制作用,而对红苋菜的根重更多的是表现出促进作用。(3)地下部分的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和红苋菜的苗高、根长以及根重(粗)均表现出抑制作用。(4)根际土壤的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的根
  • 马承铸,李世东,缪作清,郭荣君,杨少军,顾真荣
    2009,25(4): 4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和田间测试二甲基二硫醚(DMDS)、二烯丙基二硫醚(DADS)、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二硫氰基甲烷(MBTC)、四硫代碳酸钠(STTC)、大扫灭(Dazomet.DZM)和钾.威百亩(K.Vapam)等有机硫熏蒸剂对土壤植物病原物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土壤真菌抑杀能力顺序为DZM=MBTC≥DADS=AITC≥STTC=DMDS;对土壤细菌抑杀能力顺序为AITC≥MBTC=DZM=DADS≥DMDS=STTC。供试药剂中仅AITC和DZM对杂草有较强抑杀力.杂草密度比对照降低73.6
  • 曾蓉,陆金萍,陈文俊,宋荣浩,徐敬友,戴富明
    2009,25(4): 47-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2006—2008年6~8月份的观察发现,上海地区高羊茅的炭疽病症状为叶片上形成梭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黄褐色或者黑褐色,中后期在病斑中央形成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为单胞、香蕉形、无色、3~0μm×20~28μm。高羊茅炭疽病病菌在PSA上菌落灰褐色。病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4~28℃,单糖和双糖、硝态氮有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通过病菌核糖体DNAITS序列的测定及GenBank的BLAST比对.与禾生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相似性最高,
  • 管铭,王勇,郭水良,沈国辉
    2009,25(4): 5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上海地区广泛分布的外来入侵植物春一年蓬(Erigeron philadelphicus)地上部分水提液、地下部分水提液、地上部分乙醇提液对油菜、白菜、番茄、黄瓜的化感作用;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春一年蓬地上和地下部分粗提物,并进行气一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提取方式下的春一年蓬浸提液对作物种子的最终萌发率和幼根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随着溶液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2)不同提取方式下的浸提液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的双重效应;(3)春一年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粗提物经GC-MS分析,鉴定出28
  • 谢巧,李春华,张婉华,王英,蒋凤英,张春玲
    2009,25(4): 57-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Bank中猪细小病毒PPVNADL-2株NS1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以PPVS-1分离株不同传代代次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分别克隆到pGEM.T载体中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长约2.2kb。包含完整的NS1基因,共编码662个氨基酸。应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代次的NS1核苷酸同源性在99.4%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8.5%以上;PPVS-1分离株在传代致弱的过程中,NS1基因出现了一些变异,有4处较为一致的突变,即1052位C→T、1636位G
  • 李永富,孙震,史锋,张颖,马金生,蒋立凤
    2009,25(4): 6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冷却猪肉为试样,采用浸泡鲜液的方式,研究了冷藏条件下溶菌酶和溶菌酶复合保鲜剂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80000U/mL溶菌酶液能够较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猪肉色泽保持较好。80000U/mL酶液与0.1%(w/v)异Vc钠和5%(w/v)糖复合保鲜剂保鲜效果最好,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抑制或延缓挥发性盐基氮浓度的上升和抑制感官评定等级下降。
  • 段青青,夏含嫣,丁明,姜武,黄丹枫
    2009,25(4): 64-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矮牵牛(Petunia hybrida)为试验材料,常温黑暗条件处理1、4d和15d,后两种处理在光照(PFD=150μmol·m^2·S^-1)下恢复4、8d和12d,对幼苗叶片显微结构、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光合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与0d相比,黑暗处理1、4d和15d叶片厚度分别下降9.9%、16.9%和36.2%;栅栏组织厚度黑暗处理1d有显著减小,海绵组织厚度黑暗处理4d后有显著下降。黑暗处理1d的幼苗叶片,叶绿体片层排列紧密但方向稍紊乱;黑暗处理4d,
  • 王秋芳,乔勇进,王海宏,乔旭光,陈召亮
    2009,25(4): 70-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探讨南方葡萄耐贮性能和生理生化特点,结合自身技术研究,运用HACCP体系对南方葡萄采后贮藏保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葡萄采收、预冷、分级、防腐保鲜处理、贮藏保鲜技术等关键控制点,制定了监测方法、纠偏措施、验证程序和记录要求,旨在将葡萄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确保鲜食葡萄的安全性和良好品质。
  • 时东方,赵骥民,刘春明,郑梅竹,王琦
    2009,25(4): 75-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液体深层发酵的方法,研究了培养条件对棘豆蠕孢菌(Embellisia oxytropis)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液体发酵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棘豆蠕孢菌液体发酵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6.5、培养温度24℃、装液量32%、接种量12%,在此条件下100mL发酵液的菌丝体产量为0.573g;优化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5%、马铃薯20%、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8%。菌种扩繁次数对液体发酵的影响较大,第3代开始生物量显著下降。
  • 柯乐芹,陈景荣,王秋霜
    2009,25(4): 78-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的木屑种类、香菇品种、出菇管理模式等对香菇中甲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香菇的主要原料木屑中存在微量甲醛,树种不同其甲醛含量不同;不同树种木屑培养料栽培获得的子实体中甲醛含量差异不显著,且明显低于木屑中甲醛含量;香菇不同品种间子实体中甲醛含量差异不显著;栽培模式不同,香菇子实体中甲醛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大棚式栽培最低,为15.10mg/kg,层架式栽培模式为16.50mg/kg,覆土式栽培模式最高,达22.13mg/kg。
  • 高君辉,冯志勇,唐利华
    2009,25(4): 8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中的培养阶段进行跟踪观察,初步分析了瓶栽杏鲍菇培养期间基质的理化特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杏鲍菇培养至25-30d时菌丝发满,基质含水量、呼吸产生的CO2量最大;基质pH在菌丝生长阶段前期下降较快,后期基本维持稳定;适宜的后熟时间能提高杏鲍菇的产量和品质。
  • 饶钦雄,曲明清,赵晓燕,邢增涛
    2009,25(4): 85-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植物源性食品中多菌灵、噻菌灵和苯菌灵的高效液相色谱多残留简捷并可靠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HPLC法测定,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1.0mL/min等度洗脱.在0.1~20μg/mL范围内,多菌灵和噻菌灵的峰面积与其浓度呈线性相关。R≥0.9998,检出限均为25μg/kg,添加回收率91.0%~103.5%,变异系数0.44%~8.96%。
  • 张莉侠,王晓华,施月欢,闫其涛
    2009,25(4): 89-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上海市农户蔬菜质量安全控制行为调查数据,对影响菜农蔬菜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户的蔬菜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受到农户的行为态度、行为目标及认知行为控制的影响.其中,行为态度在三个变量中影响程度最大。此外,若菜农具有蔬菜安全生产的行为目标及认知行为控制,那么菜农从事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机率也会增加。
  • 张德顺,李秀芬,钱又宇,王铖,有祥亮
    2009,25(4): 95-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上海市城镇绿化植物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根据上海市城镇绿化树种规划的原则和不同立地类型如山地区域,未受地下水影响的区域,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的区域,重盐碱地区域等,并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规划的具体种类,为城镇绿化及和谐生态的建设提供了适宜的取材范围。
  • 陈幼源,张婉英,张永平,陈绯翔
    2009,25(4): 101-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引进材料163A与网纹甜瓜育种亲本96W152进行连续多代回交转育、自交筛选而成的B3—1-1-3为父本.91158为母本,育成新品种“红绿早脆”。该品种果实高球形,果皮绿色,网纹细而密,果肉桔红色.肉质脆爽,不易发酵,果肉厚4.0cm,单果重1.5kg左右,折光糖度16%以上,果实发育期45d左右。
  • 李延莉,杨立勇,王伟荣,蒋美艳,周熙荣,庄静,孙超才
    2009,25(4): 104-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成熟过程中不同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的含油率、芥酸、硫苷以及多种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测试期间供试品种的油菜籽中含油率和部分种类脂肪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硫苷和芥酸含量变化较小,所以可根据品种不同脂肪酸的变化情况,选择双低油菜不同品种的最佳收获时间,从而获取双低及高含油率、高油酸、低亚麻酸的油菜籽。
  • 徐薇玉,杜永芹
    2009,25(4): 107-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蜡梅品种主要花部形态性状变异的研究现状及目前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蜡梅品种分类与性状的关系,提出了适合外冈蜡梅形态描述的指标体系,为建立外冈蜡梅品种分类系统提供了依据。
  • 姚东伟,李明,陈银华,吴凌云
    2009,25(4): 111-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自制丸粒化配方包衣青菜和花椰菜种子,测试种子发芽状况及田间使用效果。室内试验表明,丸粒化包衣青菜和花椰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苗高、根长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常温干燥贮藏2年,丸粒化包衣处理对青菜和花椰菜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没有影响;田间药效试验表明丸粒化包衣处理降低了青菜和花椰菜种子苗期猝倒病发病率,减少了小地老虎危害率。
  • 姚月明,王海候,陆长婴,施林林,郁寅良
    2009,25(4): 114-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常优1号产量及群体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270kg/hm^2和栽植密度5.0×10^5/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影响较大,达极显著水平,对千粒重影响较小,为显著水平,对结实率影响不显著;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茎蘖数、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等群体生长特性的影响与产量的变化一致。
  • 周建明,周剑飞,顾建明,于斐
    2009,25(4): 119-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Levins公式和王刚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分别从群落梯度和土壤水分维、土壤盐分维、土壤酸碱度维、有机质维等4个单一生态因子对上海地区7种杂草生态位分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群落梯度上,生态位大小依次为牛繁缕〉齿果酸模〉蛇莓〉香附子〉狗牙根〉马兰〉蒲公英。(2)牛繁缕在土壤水分、土壤盐分、土壤酸碱度、有机质维上的生态位分别为0.5274、0.6039、0.3620和0.7325,齿果酸模在这4维上分别为0.3320、0.3083、0.5103和0.5353。生态位宽度研究表明:牛繁缕和齿果酸
  • 陶雪娟,杜辉
    2009,25(4): 125-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农业多功能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农业结构调整建议。
  • 王良军,杨晓峰,张金连,张穗,田吉林,何大乾
    2009,25(4): 128-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出发,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综合试验站建设为例,对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农业试验站的必要性、功能定位和布局进行了阐述,探讨了综合试验站的建设思路,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和试验站的建设提供借鉴。
  • 王金斌,谭芙蓉,王利刚,段可,朱宏,赵凯,唐雪明
    2009,25(4): 131-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乙酰胆碱酯酶酶抑制法快速检测农药残留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酶抑制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盛华芳,王一瑜,徐福良,曹金兴,沈惠刚
    2009,25(4): 136-1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优质晚粳“宝农34”是宝山区农业良种繁育场以优质晚粳“寒丰”与特色香糯“口香红”杂交选育而成的集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集于一体的粳稻品种。该品种株高95~100cm,分蘖力中等,全生育期155d左右,属中熟晚粳类型,综合抗性好,稻米品质优良,口感极佳,适宜于长江中下游相似生态环境类型稻区种植。
  • 蒋建忠,何吉,袁联国,相家英
    2009,25(4): 140-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葱田设置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性诱剂进行成虫诱测,并与黑光灯诱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性诱剂下的诱测效果明显好于黑光灯,诱蛾总量是黑光灯的5.39~96.71倍,且峰次突出,有蛾天数多,能有效提高两虫监测和预报的准确性。
  • 曹忠,王冬翼,顾庆华,杜秀芳,沈静,颜春妹
    2009,25(4): 143-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4个不同生育类型的粳型二系不育系.在上海浦东和海南陵水两地进行不同光温条件的试验。结果表明:粳型光温敏感核不育系在上海本地繁种产量低、成本高、风险大.不宜在生产上应用。在海南陵水县于11月25日左右播种.育性转换敏感期安排在次年2月10~25目.能达到较高的繁种产量。
  • 王依明,张耀良,吴雪源,陆晓莉,陆爽,颜春妹
    2009,25(4): 147-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几种农药对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并对蜘蛛的杀伤力进行了测定。结曝表明:药后3d和7d.25%吡蚜酮WP75g/hm^2对灰飞虱的防效最好,校正防效分别为82.2%和90.8%,持效期最长;药后10d.20%氯虫苯甲酰胺SC30g/hm^2、25%毒死蜱·杀虫单WP375g/hm^2、15%茚虫威EC 27g/hm^2、25%阿维·毒死蜱EC375g/hm^2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均在80%以上.没有显著差异。25%吡蚜酮WP75g/hm^2、15%茚虫戚E
  • 刘小英,顾士光,朱彩华
    2009,25(4): 151-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普查和问卷调查以及大农户、技术员和专家讨论会等方式.对近年来金山区单季晚稻田杂争种类、发生情况、防除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水苋菜、千金子为当前直播稻田优势危害种类.假稻、杂草稻危害程度上升速度较快,已成为稻田主要危害种类之一.并针对当前除草技术掌握难度大、防除成本高等技术难题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 郑林德,陈春雷,潘聪
    2009,25(4): 154-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杂交粳稻“秋优金丰”旱地育苗不同栽培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密度以12万穴/hm^2,每穴2苗,或移栽密度15万穴/hm^2,每穴1苗为宜。
  • 金秀华,吴培清,蒋其根,钱非凡,马青,苏瑞芳,李秀玲,项妹,方群英,俞梅芳
    2009,25(4): 157-1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双低油菜品种“核杂7号”进行不同施肥量、施肥方法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核杂7号”氮吧适宜施用量为225~315kg/hm^2;当氮肥施用量225kg/hm^2时,年后氮肥施用比例应为25%~40%;种植密度为6.0万~10.5万株/hm^2。
  • 袁玲花,王风波,孙丽,许恩龙
    2009,25(4): 161-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上海长江农场开发农场观光旅游资源的可行性.在上海农场旅游开发现有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农场观光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
  • 张婉英,金秀华,苏瑞芳,李丹
    2009,25(4): 164-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棚甜瓜、西瓜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春季甜瓜、夏季西瓜的高效茬口栽培模式,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维码

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