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李佳荷, 柳洪入, 何 辉, 王春芳, 刘晨霞, 钟耀广, 胡留申, 乔勇进
    摘要 (175) PDF (246)
    果蔬采后常温下呼吸旺盛,极易衰老腐烂,每年平均损耗20%30%。气调保鲜技术通过调控果蔬贮藏微环境中的气体组分来抑制呼吸、降低代谢速率、减少低温冷害、维持芳香品质,延长贮藏期,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物理保鲜技术。本文针对果蔬采后衰老、低温冷害、褐变等品质劣变问题,探讨了气调技术对果蔬贮藏过程中呼吸代谢、硬度、色泽、挥发性物质等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为气调调控果蔬采后保鲜机理研究及技术应用提供支撑。
  • 夏新然, 况慧云, 孙萍东, 卢媛, 郑洪建, 王慧, 张中林, 胡颖雄,
    摘要 (151) PDF (319)
    为了解甜玉米的种质遗传基础,提高甜玉米优良品种选育效率,基于重测序手段进行基因型分型,获得20 648个高质量SNP位点,并基于SNP位点对167份甜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67份甜玉米自交系的期望杂合度为0.09~0.50,平均值为0.23,观测杂合度的变化范围为0.0133~0.9521,平均值是0.2495。主等位基因频率变化范围是0.50~0.95,平均值为0.85。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化范围是0.095~0.500,平均值为0.228。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当K=3时,交叉验证错误率最低,结合系统发育树,将167份甜玉米自交系划分到3个类群,该类群划分结果与基于种质来源(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划分基本一致。供试群体中甜玉米自交系整体上遗传变异较为丰富,部分类群有较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可为甜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杂种优势群构建提供技术依据。
  • 王娜, 杨柳, 赵国栋, 李昱莹, 侯小改, 郭丽丽
    摘要 (137) PDF (233)
    该文总结了几种重要木本植物,包括桉树、茶树、棉花、楸树、松树、杨树和牡丹等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分别从基因型、外植体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培养环境等因素探讨其对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及再生效率的影响,概括分析了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容易污染褐化、组培苗生根困难和移栽难以成活等问题及解决方案,为今后开展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 李海超, 苗雪霞, 关若冰
    摘要 (118) PDF (120)
    RNA生物农药是基于RNA干扰(RNAi)技术开发的新型生物农药,通过外源双链RNA(dsRNA)特异性沉默靶标基因的表达,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防控,被誉为农药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2023年12月,美国环保署(EPA)批准登记全球首款可喷洒RNA杀虫剂Calantha™,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RNA生物农药正式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本文系统综述了RNA生物农药的发展历程,从1998年RNAi机制的发现到2023年首款产品的成功上市,重点阐述了其在靶向性、环境友好性、研发周期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同时,深入分析了当前RNA生物农药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的技术瓶颈、监管挑战和市场推广等问题。最后,基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现状,呼吁加强产学研协作,完善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以推动RNA生物农药在我国的产业化进程,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 秦 涛, 王 慧, 赵志雄, 申龙斌, 史亚兴, 卢柏山, 施 标, 郑洪建,
    摘要 (112) PDF (174)
    DIR(Dirigent)基因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响应中具有重要功能,但其在玉米中的系统性鉴定尚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在玉米B73-V4参考基因组中鉴定到39个DIRs家族成员,系统解析其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及保守基序。结果表明,79.5%的ZmDIRs蛋白具有高稳定性,74.4%具有疏水性,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25.6%定位于叶绿体,23.1%定位于内质网,说明玉米中DIRs存在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进化分析表明ZmDIRs分为3个亚家族,且启动子区域包含多样化的逆境响应元件及系统发育相关响应元件。进而围绕ZmDIR17的功能解析,发现其突变导致籽粒形态显著改变,同时发现玉米籽粒蛋白质成分占比显著增加,淀粉占比和总木脂素含量明显降低。蛋白互作网络与GO富集分析表明,ZmDIR17通过参与核糖体生物发生(互作Pescadillo同源蛋白)和苯丙烷代谢(调控木脂素合成)双重通路,协调碳氮分配。本研究首次揭示玉米DIR基因家族的系统特征,并阐明ZmDIR17通过整合初级与次生代谢调控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为玉米品质改良提供了新的参考。
  • 胡冬, 班松涛, 马超, 田明璐, 袁涛, 李琳一, 庄洁
    摘要 (102) PDF (247)
    为有效解决玉米雄穗无人机识别过程中因雄穗尺寸过小造成的漏检、识别速度慢、模型体积大等问题,通过添加注意力机制、融入轻量化模块和优化损失函数,建立了一种改进YOLOv8n卷积神经网络的玉米雄穗检测模型YOLOv8n-maize。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达97.8%,比原模型提高了2.6%;模型计算量(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FLOPs)减少了15.8%, 参数量(Parameters,Params)体积缩小了17.6%。这种高精度、小体积模型能够满足玉米雄穗快速识别的需求,为无人机机载平台的部署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 张 浩, 岳 阳, 蒋杰贤, 王金彦, 张彤瑶, 季香云
    摘要 (102) PDF (104)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是水稻螟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的优势寄生蜂,能够寄生害虫卵从而将其杀死,使其不能发育到幼虫阶段取食为害作物。目前对稻螟赤眼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和实际应用方面,对其防控害虫机理的研究近几年才陆续开展,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主要从稻螟赤眼蜂的人工繁育、田间释放应用以及稻螟赤眼蜂的滞育机理等基础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生产和应用稻螟赤眼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未来稻螟赤眼蜂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吴金红, 李铁梅, 楼巧君, 陈守俊, 徐 凯, 陈 亮
    摘要 (85) PDF (104)
    根系是水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养分的主要器官,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合成与分泌功能,对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抗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首先简述了水稻根系形态、解剖、生理性状的主要研究方法,再对水稻在干旱胁迫下的根系研究方法做了简要介绍,最后提出了今后水稻根系研究方法需要重点突破的方面。
  • 梁子豪, 杨晓磊, 梁硕硕, 杨武德, 史超超, 沙之敏
    摘要 (84) PDF (273)
    在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基础上,以水稻品种‘花优14’为试验材料,采用测坑定位试验,探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植株氮磷养分积累、转运、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中,各生育期植株的氮磷积累量表现一致,均为20%的有机肥替代肥料处理(20%NPM)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显著高于全量有机肥替代处理(M)和空白处理(KB);花后氮素的转运主要是由叶片转运到穗中,磷素的转运主要是由茎鞘转运到穗中,有机肥的施用对磷素在茎鞘的转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与产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此外,20%NPM处理的氮回收利用率与FP处理相当,而磷回收利用率与FP处理相比提高1.7%。因此,在目前推荐施肥量为 300kg/hm2 的基础上,施用20%有机肥替代肥料,可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是一种更加科学的施肥方式。
  • 江建霞, 张俊英, 李延莉, 杨立勇
    摘要 (82) PDF (238)
    利用5种不同质量分数的PEG-6000溶液(9%、12%、15%、18%、21%)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12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苗高和总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总鲜重均随着PEG-6000浓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说明干旱胁迫明显抑制了油菜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9%的PEG-6000胁迫下多个品种萌发7 d的幼苗的平均苗高高于对照,表明9%的PEG-6000胁迫对胚轴伸长有促进作用;而更高浓度PEG-6000胁迫下的苗高逐渐下降。综合分析12个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4个指标,发现发芽率和总鲜重能更好地反映油菜品种的耐旱能力,其中‘72WA27’、‘越优1203’和‘纯湘油668’的耐旱能力较强,其次为‘宁杂50’和‘沣油737’,而‘中油155’和‘中油218’的耐旱能力较差。本研究可为耐旱油菜新品种选育和耐旱基因的挖掘提供种质资源和基础研究材料。
  • 谢留杰 段 敏 黄善军
    摘要 (81) PDF (148)
    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台15-7糯的抗稻瘟病基因pi21进行编辑。选择位于pi21基因第一、第二外显子上的2段序列作为靶点构建双元表达载体pHUE411-pi21-Cas9,通过农杆菌侵染法获得21个以台15-7糯为背景的T0代单株。加代后在149个T1代单株中检测出6个不含载体的纯合突变体,包含3种突变类型,分别命名为pi21-t1、pi21-t2、pi21-t3。每种突变分别导致pi21基因编码的蛋白缺失227、239、99个氨基酸。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成熟期时,3种突变体中仅pi21-t3的病斑数量、面积相较台15-7糯有显著降低,其他2种突变体发病水平与台15-7糯基本相同。除抗稻瘟病能力有所提高外,突变体pi21-t3在成熟期的其他农艺性状,如株高、每穗粒数、结实率等与台15-7糯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可为抗稻瘟病水稻育种提供借鉴。
  • 任善军, 任若玙
    摘要 (81) PDF (98)
    枣疯病(jujube witches’-broom, JWB)有枣树的“癌症”之称,在我国发生普遍。患病枣树常减产以至绝产,严重危害着我国枣产业的发展。开展枣疯病病原的研究对于培育抗病性品种、科学有效地阻止和防控枣疯病发生蔓延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时间为脉络介绍了枣疯病病原病毒论、病毒与类菌质体混合论、组或亚组水平植原体论、混合侵染论等认识、鉴别、分类历程,着重从光学显微、电子光学显微、扫描电镜检测、化学试剂检测、单克隆检测、基于PCR技术系列检测、核酸杂交印记检测和木材结构解剖检测等8方面对鉴定技术手段分类评价,从酶及代谢水平、组织结构、根部菌群、光合水平、激素水平、免疫水平、效应因子、基因转录等8个方面对其致病机理进行了综述,对其在寄主体内发生规律、提取保存进行简要总结,并以防控为落脚点进行小结,可为今后枣疯病发生机制及综合防控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刘 彬, 胡 永, 钱益芳, 王绘华, 田椿燕, 李 程, 唐泽庚, 须志平
    摘要 (74) PDF (98)
    为了明确环丙氟虫胺、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采用浸叶法测试环丙氟虫胺、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活性。采取喷雾方法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评价3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的生物活性和药效作用效果。室内测试结果表明,溴虫氟苯双酰胺和环丙氟虫胺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活性较高,LC50值分别为0.168 mg/L和0.266 mg/L,溴氰虫酰胺对跳甲的活性较差,LC50值为110.12mg/L。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环丙氟虫胺和溴虫氟苯双酰胺杀虫效果明显,速效性和持效期都较好,能够有效防治曲条跳甲,未对蔬菜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 杨阳1, 裴文霞, 孙丽娟, 秦秦, 杨湜烟, 薛永, 孙雅菲,
    摘要 (74) PDF (89)
    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BC转运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结合并水解ATP释放能量实现底物逆浓度梯度运输。根据ABC转运蛋白的序列相似度、系统发育及结构域的组织形式将其分成ABCA—ABCH八个亚家族。ABCB是ABC转运蛋白超家族的一个亚家族,与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调控密切相关。同时ABCB亚家族成员通过调节植物体内激素的运输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它还通过介导镉、铬、铝和铅等重金属离子的转运来提高植物重金属耐受性。本文从ABCB亚家族的结构组成、ABCB亚家族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ABCB亚家族调控机制以及ABCB亚家族对胁迫环境的响应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综述,并对此进行了展望,为了解ABCB亚家族基因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 王凯, 闫影, 张丽霞, 胡泽军, 叶俊华, 杨航, 吴书俊
    摘要 (72) PDF (119)
    ‘沪香糯1911’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沪粳137’为母本、‘武香糯8333’为父本进行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经多代系谱选育成的糯稻新品种。该品种聚合了抗稻瘟病基因Pi-ta、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和香味基因badh2。在上海地区种植全生育期为150 d左右,田间综合抗性强,稻米糯性好,有香味。2022年10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在上海、苏南、浙北、皖南等地种植。
  • 原源, 张琴, 蔡小昂, 吴颖静, 程彬彬
    摘要 (71) PDF (97)
    【背景】南美白对虾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也是上海水产养殖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研究方法】本文利用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上海南美白对虾产业的发展现状、成效及瓶颈。【主要发现】近年来,上海南美白对虾单位面积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养殖模式以淡水土池和大棚养殖模式为主;虾苗来源逐年减少,以购买苗为主;交易量和交易金额总体保持增长,市场价格总体呈下降走势,市场需求旺盛;虾质量安全可靠,品牌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对上海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其发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绿色稳产的健康养殖技术上到新台阶;设施养殖初具一定规模;产业链发展稳定,同时推进产业升级融合。【目的】论文基于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旨在为促进上海南美白对虾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 张余, 谢炳峰, 马孝松, 赵洪, 吴成鑫, 刘昆, 叶水烽, 陈海荣,
    摘要 (70) PDF (159)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水稻细胞感知能量信号的蛋白激酶编码基因SnRK1的两个α亚基基因OsSnRK1.1和OsSnRK1.2的启动子区和编码区序列进行了自然变异分析。结果表明:OsSnRK1.1基因的启动子区和转录区分别存在24个和47个自然变异,其中外显子上存在3个自然变异位点,仅第9外显子存在1个非同义突变,该位点的变异导致278位氨基酸脯氨酸突变为丝氨酸 (P→S278),位于N端催化结构域和泛素相关结构域之间,该变异能够比较好地区分籼粳稻。OsSnRK1.2基因自然变异分析显示,启动子区和转录区分别存在46个和30个自然变异位点,其中OsSnRK1.2基因外显子上存在6个自然变异,包括5个非同义自然变异位点。利用6个变异位点对公布的4700余份水稻品种测序数据进行了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OsSnRK1.2基因主要分为3个单倍型,分别为单倍型I (TGGGGA) 、单倍型II (CGGGGA) 和单倍型III (TGAGGG),其中97%的水稻品种为单倍型I,单倍型II和III的变异分别为47位的异亮氨酸突变为苏氨酸 (I→T)和354位的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 (R→H)。3种单倍型涉及2个自然变异位点,而其余3个变异位点在水稻群体中存在的频率很低。尽管编码α亚基的OsSnRK1.1和OsSnRK1.2基因自然变异位点数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然而在进化过程中OsSnRK1.1基因表现得更为保守。本研究对于理解OsSnRK1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序列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OsSnRK1s基因的磷酸化活性和生物学功能提供理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孙会峰, 张继宁, 王从, 张鲜鲜, 周胜
    摘要 (70) PDF (228)
    人工湿地系统中常用的不同挺水植物的甲烷(CH4)排放潜力差异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水稻、菖蒲、黄菖蒲、茭草、芦苇、美人蕉、香蒲和再力花这8种挺水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挺水植物在湿地系统中的CH4排放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挺水植物湿地的平均单位面积CH4累积排放量是无植物水面(空白对照)的27.9倍;茭草的地上生物量虽然最低,但单位面积和单位生物量CH4累积排放量最高;美人蕉、芦苇和水稻的单位面积和单位生物量CH4累积排放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再力花和香蒲的单位面积和单位生物量CH4累积排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为构建高效低碳型人工湿地系统,再力花或香蒲等具有高地上生物量、低CH4排放潜力的挺水植物是有效的候选植物。
  • 王军, 蒋靖乾, 杨阳, 周鸿章, 李英, 侯喜林, 刘同坤,
    摘要 (66) PDF (251)
    为了分析不结球白菜二倍体和其同源四倍体之间营养品质的变化规律,并筛选出营养品质优良的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对实验室前期诱变获得的17份来源不同的二倍体和其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苏州青、上海青、矮脚黄类型以下分别简称“S”、“H”、“A”)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有机酸以及纤维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其综合营养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在营养指标和综合营养品质方面因不同类型、不同品种而不同。相较于二倍体,四倍体的叶绿素含量大多显著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大部分显著增加,其中“H”类型全部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有增有减,其中“A”类型全部降低;有机酸含量有增有减,其中“H”类型全部增加,“S”类型四倍体大部分降低,且多差异显著;纤维素含量变化多无显著差异。隶属函数法分析发现,四倍体综合营养品质比二倍体好,综合营养品质较好并满足四倍体优于二倍体的材料共有5份,分别为S-4、S-5、S-7、H-1和H-3。本研究结果可为以高品质育种为目标、以多倍体育种为方式的不结球白菜品质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杜俊, # 刘蓉, # 王换换, # 王淞, 迟娇娇 奉树成 明凤,
    摘要 (66) PDF (108)
    类钙调神经素B亚基蛋白(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CBLs)是一类Na2+感受器,在植物维持细胞离子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月季RcCBL3基因在维持Na+稳态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通过同源比对,我们成功克隆了月季RcCBL3基因,并分析其结构特征和表达模式。RcCBL3蛋白含有四个EF-Hand结构域,定位于液泡膜系统,且在叶片中高表达。在高浓度Na+处理下,RcCBL3表达显著上调,而高浓度K+处理下表达无显著变化。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实验表明,RcCBL3基因沉默株系对Na+胁迫的耐受性显著降低,表现为叶片枯萎和相对电导率升高。进一步的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证实了RcCBL3蛋白能与RcCIPK1/2/3蛋白相互作用,且沉默RcCBL3基因后,RcCIPK1表达上升而RcCIPK3表达下降,暗示RcCBL3蛋白可能与RcCIPK1/3蛋白共同参与维持细胞Na+稳态。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月季细胞Na+稳态调控网络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月季耐盐育种工作提供了指导意见。
  • 王丹萱, 汤勇华, 董月霞, 曹家俊, 牛付安, 代雨婷, 杜志钊
    摘要 (64) PDF (100)
    对上海市崇明区、金山区、浦东新区、奉贤区、松江区和青浦区主要水稻品种的草谷比和秸秆可收集系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023年上海市水稻草谷比系数为1.22—1.41,平均值为1.30。水稻草谷比与每穗总粒数、穗长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类型水稻的草谷比系数表现为软米常规粳稻>非软米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在留茬高度为15 cm情况下,上海市水稻秸秆可收集系数为0.76—0.89,平均值为0.82。基于草谷比和秸秆可收集系数,计算得上海市2021年水稻秸秆可收集量为90.77万t。研究可为上海市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 冀 浩, 张津京, 戴建成, 郝海波, 岳一鸿, 陈 辉,
    摘要 (64) PDF (108)
    以大球盖菇菌株“沪球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碳、氮配比对其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菌丝营养生长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对照组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最高,而天冬酰胺合成酶活性最低,产量较低;碳氮比50:1和60:1处理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不明显,但60:1处理谷氨酰胺合成酶和天冬酰胺合成酶活性在原基期显著高于其他碳氮比配方,同时,子实体产量最高;88:1处理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基时期,碳代谢酶β-葡萄糖苷酶和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较高,同时,氮代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也表现出较高活性。综上所述,因此碳氮比为60:1组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大部分较高,且原基出现最早,子实体产量最高。,碳氮比60:1是实现大球盖菇工厂化栽培的最适生产配方。
  • 张德顺 曾明璇 姚鳗卿 李屹楠 郭丽 陈莹莹
    摘要 (63) PDF (91)
    台风会对我国沿海城市行道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筛选和优化配置抗风园林树种的筛选与优化配置对于维持城市绿化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本研究以百度街景地图技术为基础,并结合实地调研,对上海市域范围的行道树种、路段分布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以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梧桐(Firmiana simplex)、香樟(Camphora officinarum)、复羽叶栾(Koelreuteria bipinnata)和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为标尺树种,对27种常见行道树的抗风性进行赋分评级,并用ArcGIS对行道树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有行道树路段中,上海市常绿树种路段长度占比为64.37%,呈现出多中心散点聚集特征;落叶树种路段长度占比为35.63%,中心城区高度聚集,城市副中心及卫星镇同样具有一定的聚集性,郊区呈带状聚集的特征;两者在空间上呈现错位聚集。(2)骨干树种的空间分布各有特点。二球悬铃木在中心城区高度聚集,水杉则在崇明和沿海区域呈带状密集分布,银杏和复羽叶栾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成区集中分布,香樟作为基调树种,在全城分布均匀。综上,抗风树种应用存在单一化问题,且抗风树种分布与上海风环境匹配性尚需进一步优化。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3点基于抗风性需求的上海树种配置优化策略:(1)提升抗风树种比例,优化行道树树种构成;(2)构建抗风性综合评价指标,加强抗风树种选育;(3)“因地制宜”配置行道树,优化城市行道树抗风空间格局。研究不仅在技术上探索了树种调研和统计的方法,还为改善城市园林绿化抗风性提供了对策。
  • 张丽霞, 夏 伟, 顾 盈, 王 华, 闫 影, 叶俊华, 胡泽军, 吴书俊
    摘要 (62) PDF (111)
    为研究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粳型水稻稻米食味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其成因,本文以2个粳型糯米品种‘太湖糯’和‘沪香糯1911’,2个粳型软米品种‘银香38’、‘沪香软450’和2个普通粳米品种‘秀水134’和‘沪香粳209’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质构特性、糊化特性、淀粉精细结构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粳型糯米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崩解值、回复值均最低,表明糯米糊化特性较弱;其米饭硬度最低、弹性最小、附着性最强,推测与其直链淀粉含量最低、短支链淀粉含量最高有关;其米粉糊化快可能与其淀粉分子量大有关。普通粳米米饭弹性大,硬度高,黏性小,附着性弱,其冷胶粘度、消减值、回复值高,表明冷饭容易回生;其米饭食味值显著低于其它两组。粳型软米峰值粘度和崩解值最高,表明其糊化特性较强;粳型软米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硬度、弹性和附着性均介于粳型糯米和普通粳米之间,综合了粳型糯米的柔软性和普通粳米的弹性。本研究为优质食味水稻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赵杰, 季香云, 曹征宇, 王玥璞, 许业帆, 胡晓颖, 郭鑫鑫
    摘要 (61) PDF (90)
    为评价不同杀虫剂对天敌的安全性,采用喷雾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异色瓢虫2龄幼虫、成虫和卵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后72h的校正死亡率下,对2龄幼虫的安全性最低的为240g/L虫螨腈悬浮剂、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安全性等级均为Ⅳ级;22.4%螺虫乙酯悬浮剂、8000IU/µL苏云金杆菌乳油和0.3%苦参碱水剂的安全性较高,安全性等级均为Ⅰ级。对成虫安全性最低的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800倍液(56.25mg/L)和240g/L虫螨腈悬浮剂1250倍液(192mg/L),安全性等级均为Ⅳ级,安全性较高的为240g/L虫螨腈悬浮剂2500倍液(96mg/L)、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5000倍液(44mg/L)、8000IU/µL苏云金杆菌乳油、0.3%苦参碱水剂和97%矿物油乳油,安全性等级均为Ⅰ级。对卵的安全性最低的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安全性等级为Ⅳ级。在应用异色瓢虫防控田间害虫的实际生产中,22.4%螺虫乙酯悬浮剂、8000IU/µL苏云金杆菌乳油和0.3%苦参碱水剂3种药剂可以作为联合防治的杀虫剂品种。
  • 马里超, 陈芳芳, 姜忠旭
    摘要 (59) PDF (96)
    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法开展了不同除草剂防除水直播稻田杂草效果及其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各供试剂量下,无论是通过播喷同步方式施药,还是植保无人机方式施药,4%双唑草腈悬浮剂+30%丙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含安全剂)、4%双唑草腈悬浮剂+90%禾草丹乳油+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和25%双环磺草酮悬浮剂+30%苄嘧·丙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含安全剂)对杂草均具有优异的防除效果,药后14 d杂草株数防效91.2%~95.1%,且各供试剂量对水稻的株高、茎蘖数和地上部分植株鲜重等生育指标均无不良影响。本研究表明,4%双唑草腈悬浮剂和25%双环磺草酮悬浮剂两个产品的复配剂有望成为水直播稻田与苄嘧·丙草胺交替使用的产品。
  • 吴阳, 蒋思远, 易达
    摘要 (58) PDF (221)
    以2005年、2010年和2020年昆明市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利用RS、GIS技术,分析呈贡大学城区域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呈贡大学城建设期间,研究区域从农村田园景观变成了典型的城市园林景观。耕地大幅减少并转向其他土地用途,主要转为大学城所需的建设用地,并且土地用途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虽然耕地的形式趋于简单化,但建设用地的形式正变得更加复杂,建设用地用途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在恶化,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连通性变差。整体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强,异质化程度逐渐增高,形成了一个具有多种类型的密集格局。
  • 王晓庆 , 林雪君, 施春晖, 蒋 爽, 骆 军
    摘要 (57) PDF (90)
    以豆梨、霉梨作为砧木,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不同砧木对翠冠梨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野3和j2-29作砧木的翠冠梨树高较高,接穗横截面直径大。豆5砧萌芽率最高,新梢粗度最大。翠冠梨物候期以野3砧和j2-29砧较早。野3砧和j2-29砧的翠冠梨花芽数量少、短枝占比高,果实大小及产量差异不显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野3砧最高,为13.03%。野3砧嫁接的翠冠梨汁蔗糖含量最高,为40.74 g/L,约为其他砧木的2倍,其葡萄糖、果糖、山梨醇含量均最高,其总酸含量也最高,为2.69 g/L,且糖酸比值大。以j2-29作砧木的翠冠梨汁含糖量较高,树干轮纹病发生比例最低,为60.00%。对翠冠梨生长和果实品质的12项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评价值排名顺序为野3砧>j2-29砧>豆5砧>j1-27砧。综上,野3砧优于其他砧木,适宜与翠冠梨作砧穗组合,翠冠梨品质佳,其次为j2-29砧。
  • 袁国徽, 田志慧, 高 原, 房加鹏, 沈国辉
    摘要 (56) PDF (90)
    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上海市崇明区新村乡稻田不同稗属杂草种群对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在茎叶处理除草剂五氟磺草胺田间推荐剂量(30 g a.i./hm2)下,9个稗属杂草种群均被标记为抗性种群;在茎叶处理除草剂噁唑酰草胺田间推荐剂量(150 g a.i./hm2)下,8个稗属杂草种群被标记为抗性种群,1个种群为发展中抗性种群;在茎叶处理除草剂氰氟草酯田间推荐剂量(150 g a.i./hm2)下,9个稗属杂草种群均被标记为抗性种群;在茎叶处理除草剂氯氟吡啶酯田间推荐剂量(36 g a.i./hm2)下,9个稗属杂草种群均被标记为发展中抗性种群;在土壤处理除草剂丙草胺田间推荐剂量(450 g a.i./hm2)下,2个稗属杂草种群被标记为发展中抗性种群,7个种群为敏感种群。综上,新村乡稻田稗属杂草对五氟磺草胺、噁唑酰草胺和氰氟草酯的抗性已较为严重,对氯氟吡啶酯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而对丙草胺较为敏感。因此,建议优先使用丙草胺对新村乡稻田稗属杂草进行防除。
  • 张静
    摘要 (56) PDF (74)
    党参多糖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药物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党参多糖的分离提取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党参多糖的分离提取方法及其生物活性,为其在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 邢乃林, 王迎儿, 严蕾艳, 王毓洪
    摘要 (55) PDF (89)
    为研究南瓜砧木苗期对低温弱光的响应,利用不同南瓜砧木品种,对其苗期进行低温弱光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弱光对南瓜苗期地上部鲜重及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和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PQ)等光合参数的影响总体表现为抑制,光损伤指标Y(NO)升高,子叶影响大于真叶。子叶颜色变浅,真叶颜色变深,子叶颜色影响大于真叶。其中‘思壮9号’受影响最小,‘全能铁甲’受影响最大。叶片颜色与相对叶绿素含量、Y(NO)及地上部鲜重聚为一类,子叶光合参数与下胚轴粗和长度聚为一类。因此可以将叶片颜色变化作为南瓜砧木低温弱光耐性鉴定的指标,且下胚轴生长可作为反应子叶光合效能的间接指征。
  • 董沁, 朱龙弟, 郭倩, 范贤权, 孙育红, 陈明杰, 赵妍
    摘要 (55) PDF (236)
    为探明鹿茸菇菌渣和稻秸秆复配培养料在草菇栽培中的应用前景,将不同比例的鹿茸菇菌渣与稻秸秆进行复配,测定草菇不同生长时期栽培复配培养料的全氮、有机碳、碳氮比、灰分、pH、电导率、含水量以及草菇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筛选出最适培养料配方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草菇培养料中的营养成分转化机制。结果表明:配方1、2、3的草菇总产量分别为1.75 kg/m2、1.24 kg/m2、0.29 kg/m2,其中配方3的总产量显著低于配方1和2。在栽培周期内,3个配方培养料的全氮和灰分含量均呈升高趋势,碳氮比和含水量呈下降趋势,有机碳、pH和电导率基本保持稳定。根据PLS-DA分析和VIP值的计算结果,发现在整个栽培周期内,含水量和pH均是影响配方之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碳氮比在建堆阶段贡献率较大,之后逐渐减弱;电导率在栽培初期贡献率较低,在菌丝生长及子实体生长阶段贡献率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草菇产量与建堆时期的pH,灭菌后的pH、电导率,满菌时期的碳氮比、pH,原基形成时期的灰分含量、电导率、pH以及采收时期的pH均显著相关。利用配方1栽培草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可为利用农业废弃物栽培草菇的循环菌业生产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 孙国荣, 金琦琦, 周 静, 彭 义, 刘海燕, 陈 磊
    摘要 (55) PDF (232)
    采集我国主产区巴氏蘑菇样品,检测其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含量,评价巴氏蘑菇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特征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1)蛋白质含量在27.0—52.7 g/(100g),平均值为35.0 g/(100g),贵州、四川产巴氏蘑菇蛋白质含量与其他省份差异显著;(2)氨基酸总量在16.8—30.3 g/(100g),平均值为22.4 g/(100g),不同产区氨基酸总量差异性与蛋白质相似;(3)9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之和平均值为10.4 g/(100g),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之比为46.5%,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理想蛋白质模式,属于优质蛋白;(4)氨基酸评分结果显示亮氨酸是第一限制氨基酸,氨基酸比值系数分显示氨基酸营养平衡性一般,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结果显示巴氏蘑菇的营养价值较高。
  • 李卫东, 朱雷鹰, 彭 勃, 徐文平, 张 阳
    摘要 (54) PDF (218)
    为了监测上海奉贤区草莓中多种农药残留水平,并对其累积急性摄入毒性风险进行评估,选取奉贤区全区草莓种植户的237批次草莓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利用国际估计短期摄入量对其累积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37批次中共检出农药28种,检出率为78.9%;118个批次检出两种及以上农药,存在农药多残留现象,农药多残留检出率为49.8%。28种农药安全指数均小于1,风险系数均小于1.5,表明受检农药处于低风险,对于草莓食用安全的影响是可接受的。草莓上新烟碱类、甲氧基氨基甲酸酯类、三唑类、双酰肼类检出农药累积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值(%ARfD值)分别为9.615%、5.716%、3.969%、0.263%,均处于低风险水平,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内。
  • 金雅慧, 李阿根, 汪爱娟, 顾万帆, 秦丽
    摘要 (54) PDF (84)
    通过对黄精绿色食品产品适用标准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农药残留限量进行分析,梳理在黄精上可使用的已登记农药、绿色食品黄精可用农药清单及最大残留限量。结果表明:截至2024年4月,我国在黄精上登记的处于有效状态的农药产品有3个,均为NY/T 393—2020《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规定的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产品。GB 2763—2021中涉及黄精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有43项;绿色食品产品适用标准NY/T 1507—2016《绿色食品 山野菜》中黄精农药残留判定指标所涉11种农药成分在药用植物上登记的仅有吡虫啉、百菌清、多菌灵、腐霉利4种成分34个产品,在黄精上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为0个。建议完善药食同源物质和药用植物上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加强其农药残留基础研究,为绿色食品黄精病虫害综合防治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 袁 涛, 班松涛, 李琳一, 陈旭
    摘要 (53) PDF (97)
    生菜霜霉病发病后会严重影响生菜产量,在霜霉病早期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生菜损失。本文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对生菜霜霉病的早期检测进行了探索。使用高光谱成像系统,分别对接种霜霉病生菜和健康生菜进行为期十天的拍摄。从获取的高光谱图像上提取生菜冠层叶面区域,统计目标区域的平均光谱反射率,并将其作为特征数据集。分别使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 MSC)和Savitzky-Golay(SG)平滑滤波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从接种后第三天,以天为单位,使用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法来筛选两组生菜的差异波段,发现两组生菜在500~520nm,611~666nm,679~694nm,711~769nm几个波段区间表现出显著差异,可以作为霜霉病检测的敏感波段。将这些敏感波段作为特征输入量,使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分别构建两组生菜每天的分类模型,将分类准确率0.8作为阈值,判定准确率大于0.8时,表明光谱能够明确表征出接种霜霉病的生菜与健康生菜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接种后3天、肉眼见症状前4天,光谱就能检测出两组生菜存在显著差异(准确率达到0.864)。这表明了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PLS-DA能够实现霜霉病的早期检测。
  • 赵若彤, 邢强, 胡永红,
    摘要 (52) PDF (223)
    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关键词聚类、合作网络、引文分析等多个角度,对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2002—2023年发表的1146篇与根域限制有关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深入研究了植物根域限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 “根际”“群体”“定植”“基因表达”作为突现词的持续时间长, “干旱胁迫”“水分”“耐受力”为目前突现强度较高的突现词。2)根域限制在植物根际生态学、植物生长与发育及真菌和植物相互作用等领域意义重大。3)2002—2023年,相关文献发文量呈波动增长趋势。根域限制研究受多学科重视,其中植物科学与农学的文献占比达65%。美国发文量居首,其次是中国、巴西;中国突现强度排名第一。研究涵盖了植物适应逆境的机制、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根腐病、土壤菌群等多个热点领域,旨在揭示当前植物根域限制研究的主要领域、关键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 方梦微, 董青云, 吴垠, 李秉玲, ①, 张亚利, ①
    摘要 (52) PDF (78)
    以16种山茶属(Camellia)连蕊茶组(Sect. Theopsis)和毛蕊茶组(Sect. Eriandria)野生资源为研究材料,对其叶的黄酮等7个营养成分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种植物在检测的7个叶营养指标中均存在差异,其中四川毛蕊茶(C. lawii)游离氨基酸(2.389 mg/g)含量、柃叶连蕊茶(C. euryoides)总皂苷(49.845 mg/g)含量、毛萼金屏连蕊茶(C. tsingpienensis var. pubisepala)茶多酚(156.072 mg/g)含量、斑枝毛蕊茶(C. punctata)多糖(49.365 mg/g)含量、心叶毛蕊茶(C. cordifolia)黄酮(27.440 mg/g)含量、和岳麓连蕊茶(C. handelii)儿茶素(3.798 mg/g)含量在6个指标中分别为最高的种,长尾毛蕊茶(C. caudata)咖啡碱(0.358 %)含量最低。叶营养成分间呈现负(极)显著相关性,其中多糖和总皂苷、黄酮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种植物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区间为0.314~0.484,其中心叶毛蕊茶、四川毛蕊茶、小果毛蕊茶(C. villicarpa)、柳叶毛蕊茶(C. salicifolia)、荔波连蕊茶(C. lipoensis)平均隶属函数值在0.450以上,为茶饮领域的功能开发提供了潜在优良植物资源。
  • 郑素威, 侯浩宾, 李 欣, 乔紫涵, 涂盈盈, 吕文纬, 丁卫星, 沈晓晖, 姚俊峰,
    摘要 (52) PDF (77)
    鸽肉以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在全球健康食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日龄及性别对其肉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尚未系统研究。本研究以‘申王1号肉鸽’为对象,比较市场消费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关键日龄阶段(28日龄乳鸽与4年龄老鸽,)以及不同性别肉鸽的肉质特性、营养特性和组织结构差异,深入剖析其变化规律,为鸽肉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消费者选购鸽肉产品提供专业参考。结果表明,28日龄肉鸽肉质表现出较低的剪切力(1.03 Kgf)与较高的水分含量(72.77%),同日龄公鸽的剪切力和水分含量略高于母鸽,但差异不显著;4年龄老鸽肉质则具有显著提升的肌苷酸(0.03%)、多不饱和脂肪酸DHA(122.58 μg/g)及胶原蛋白含量(0.71%),鲜味和健康价值更为突出。其中,肌苷酸和胶原蛋白含量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而DHA在同一日龄组中母鸽高于公鸽,且在4年龄组中差异显著(P< 0.05)。此外,4年龄肉鸽肉质的硒元素(0.14 mg/kg)显著高于28日龄肉鸽肉质(0.09 mg/kg),但同一日龄组内性别间差异不显著,说明4年龄老鸽肉质更具功能价值,更适合健康饮食。不同日龄肉鸽肉质的脂滴沉积呈现显著差异(P< 0.05),28日龄乳鸽肌纤维面积较大、脂滴更丰富,肉质更为嫩滑。与同日龄公鸽相比,母鸽肉质在持水性、风味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方面更优,营养价值更高。综上所述,28日龄乳鸽适合鲜嫩市场,而4年龄老鸽更具加工和功能性食品开发价值。本研究为鸽肉产品的深加工利用以及消费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 郭之兵 陈新星 蒋琳曦
    摘要 (50) PDF (80)
    鉴于我国穴盘种植业的具体条件,如穴盘规格、基质特性、作物选种及独特培育模式,提出了一种定制化的机械手解决方案。通过分析自动取盘技术现存的挑战,如精确识别与稳定抓握穴盘的难题,设计了一种创新的穴盘抓取机械手。所设计的机械手,末端力感知精度为0.1N,最大可力控范围为200N,重复定位精度(±0.05mm),整机力控频率1kHz,IP防护等级为IP65。在苗床定位之后,机械手利用高精度力控搜索技术与力控触碰策略,无须依赖视觉系统,即可在非固定位置下自动调整姿态,实现穴盘的精确定位与稳定抓取,之后将其转运至自动化采摘流水线,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并减轻了劳动负担。本研究可促进我国穴盘种植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还可为设施农业的机械化转型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对推动“机器换人”进程、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维码

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