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焦

  • 陆文蔚, 徐逍瑶, 张丽雯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植物促生菌S3-1菌株对设施蔬菜土壤氮循环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及小白菜生长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处理土壤中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及好氧性固氮菌的数量,并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amoA功能基因的多样性,同时对小白菜抗坏血酸、硝酸盐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菌悬液处理组(SBS)的小白菜叶片长度、可溶性糖、抗坏血酸含量比对照组(CK)分别提高23.14%,29.92%和32.04%,发酵液处理组(SFL)和菌体处理组(SC)小白菜的硝酸盐含量极显著低于LB处理组(P<0.01)。SBS组土壤的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与好氧性固氮菌的数量较CK和N处理组均有显著提高,其中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增加更为显著,而且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呈现显著正相关。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SFL处理组和SC处理组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LB处理组;优势群落分析显示,SFL处理组丰度增加的主要是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而SC处理组丰度增加的主要是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独有种群分析显示,SFL处理组独有的OTUs数量显著高于SC处理组和LB处理组。以上研究表明, S3-1菌株对设施蔬菜营养物质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其菌体和发酵液短期内均可抑制蔬菜硝酸盐的积累,同时提高土壤中氮循环关键微生物的数量,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有利于提升设施土壤及蔬菜品质。
  • 园艺·园林

  • 魏祯祯, 牛童非, 郭丽丽 , 侯小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3年生油用牡丹‘凤丹’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JA)溶液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凤丹’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凤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均大幅下降,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当植株达到中度干旱胁迫时,与对照相比,100 μmol/L JA溶液处理的‘凤丹’叶片Pn、Gs、Tr和Ci分别提高了114.1%、367.7%、268.1%和16.93%;当植株达到重度干旱时,与对照相比,100 μmol/L JA溶液处理的‘凤丹’叶片Pn、Gs、Tr和Ci分别提高了93.7%、128.3%、144.4%和32.1%,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了20.4%、9.5%。可见,干旱胁迫对‘凤丹’实生苗的生长存在抑制作用,外源喷施100 μmol/L JA溶液可增强其对干旱胁迫的防御能力。
  • 刘永军, 陈锐, 李永军, 陈家彪, 汤海军, 邰翔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适合鱼菜共生栽培系统的耐热生菜品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高温条件下处理的生菜品种(含对照)的形态学指标和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不同生菜品种的形态学指标和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生菜品种7和10表现较好。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0个耐热指标通过降维处理转化成2个互不干扰的主成分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93.114。基于耐热性综合评价将11个生菜品种聚成3类:不耐热品种、中等耐热品种和耐热品种。其中,耐热生菜品种为‘罗马直立生菜’‘辛普森’‘美国大速生’。该聚类结果与供试生菜品种的耐热指纹图谱聚类结果基本吻合,说明该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反映参试生菜品种的综合耐热能力。
  • 王晓, 王春芳, 柳洪入, 白会庭, 乔勇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培小白菜和土培小白菜为研究对象,从冰温、感官、质构、色泽、叶绿素、水分、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总酚和酚类物质组成等方面进行了品质比较。结果表明:土培小白菜叶绿素、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 C、酚类物质含量较高,使土培小白菜的冰温(-0.8 ℃)低于水培小白菜(-0.5 ℃);水培小白菜水分含量较高,色泽嫩绿、质地更鲜嫩,感官品质优;不同的栽培模式对酚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有较大影响,其中水培小白菜含量最高的黄酮物质为槲皮素3-O-芸香糖苷。
  • 董书琦, 刘海婷, 段可, 邹小花, 杨静, 周艳孔, 倪迪安, 高清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38份草莓育种中间品系和24份上海主栽品种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果实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研究草莓有机酸积累动态及多样性。结果表明:草莓果实柠檬酸占比59%以上,最高达99.3%,总酸和柠檬酸含量呈正态分布。成熟果实柠檬酸含量范围是6.7—62.6 mg·g-1 FW,苹果酸含量为0.2—10.3 mg·g-1 FW,栽培品种有机酸变异范围小于育种品系。柠檬酸含量最高的品系是L277#(‘章姬’和‘甜查理’杂交后代),品种‘Mariguette’柠檬酸含量最高;苹果酸含量最高的资源分别是PE8 (‘甜查理’和‘黄毛’野生草莓远缘杂交后代)和‘申阳’。不同基因型有机酸变异范围有差异,表明栽培和环境对不同基因型资源有机酸积累影响程度不同。通过分析果实发育过程9份资源有机酸积累情况,发现总酸和柠檬酸含量从绿果到成熟期多呈下降趋势,有稳定持续下降、先降至转色期再回升、以及先升至白果期后下降多种模式。苹果酸动态积累模式则更为多样,5个品系成熟期苹果酸含量高于绿果期。本研究可为具有多样化果实风味草莓新品种选育及果实品质调控提供指导和参考。
  • 遗传育种·分子遗传学

  • 黄卫华, 陈洪雨, 鲍大鹏, 杨瑞恒, 陶祥生, 吴国锋, 黄建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发掘优质香菇种质资源,从50个野生香菇菌株中筛选优选菌株,检测其子实体中氨基酸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分析样品间氨基酸差异,并基于氨基酸评分(AAS)、IOM模式评分(IOMS)和化学评分(CS)评估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有49个菌株可以出菇,优选出11个菌株,最高产量达291.77g/袋。回归分析表明子实体产量和朵数正相关(R2 = 0.8406)。各优选菌株栽培的香菇的干品中氨基酸的总量达到13.24 % — 16.29 %,其中必需氨基酸(IAA)占比为41.13% — 42.39 %。PCA抽取的两个主成分分别解释82.89%和9.15%的样品差异。19号、9号和20号菌株栽培的香菇在氨基酸水平上具有优势。AAS和IOMS显示各优选菌株栽培的香菇蛋白质中的IAA达到WHO和IOM的推荐要求,但CS模型显示香菇蛋白质营养价值总体不如鸡蛋蛋白质,甲硫氨酸是香菇蛋白质中的优势氨基酸。
  • 褚云霞, 任 丽, 邓 姗, 李寿国, 黄静艳, 陈海荣,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红掌是重要的盆栽切花均可的叶花兼用型花卉,品种众多、形态各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157个红掌品种的36个性状进行观测,依据各性状的表达状态分布频率及对观赏性的影响,建立一套评分标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红掌的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佛焰苞大小的权重系数最大,达到0.114。花梗长度、佛焰苞上表面主色、佛焰苞下表面主色、佛焰苞光泽度、佛焰苞泡状程度、肉穗花序花粉囊即将开裂时基部的主色、肉穗花序花粉囊即将开裂先端的主色7个性状的权重系数大于0.05;157个品种分值为2.536—6.100,其中‘香妃’‘安祖伊维斯’和‘安祖亚柯索’三个品种综合得分均大于6,中等大小的红色、粉色品种得分最低,而超大型品种或迷你品种比较少见。
  • 邓波, 张智, 廖园, 何玉华, 赵志全, 颜利萍, 韩亚奇, 陈浩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 个“金陵”系列国庆园林小菊品种为材料,对越冬植株和新繁植株盛花期株高、冠幅、开花量和株丛紧凑性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14个品种的春季新繁植株在成花特性上的综合表现优于越冬植株,不适用于省工栽培;而‘金陵红日’、‘金陵绛唇’、‘金陵锦绣’、‘金陵锦袍’和‘金陵黄绣球’5个品种越冬植株在成花特性上的综合表现优于新繁植株,可以通过越冬植株来进行第二年的园林景观营造,从而达到省工栽培的目的。
  • 赵慧燕, 周龙华, 刘成洪, 李锦斌, 黄剑华, 陆瑞菊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紫籽”(purple-seeded,“PS”)以及“黄籽”(yellow-seeded,“YS”)大麦为研究材料,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 LC-MS)系统分析大麦籽粒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含量。结果表明:“紫籽”大麦籽粒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含量显著高于“黄籽”大麦。通过同源比对获得‘SLB’中HvTTG1(TRANSPARENT TESTA GLABRA 1)全长基因,在拟南芥中超表达HvTTG1后,转基因拟南芥叶片颜色呈现紫色。脂质组学分析显示,“紫籽”中多种脂质组分含量均高于“黄籽”,包括1种单酰甘油(monoacylglyceride, MG)、12种二酰甘油(diacylglyceride, DG)、67种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ide, TG)以及具有高营养价值的亚油酸(C18:2)与亚麻酸(C18:3)。综上,初步认为HvTTG1在大麦种子紫色种皮形成中起到潜在的调控作用,并且‘紫籽’大麦相对‘黄籽’大麦,籽粒含有更高的亚油酸以及亚麻酸。研究对紫色大麦在新食谱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作物栽培·生理生化

  • 于海龙, 翟丹丹, 张美彦, 章炉军, 张丹, 尚晓冬, 李巧珍, 刘建雨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9株香菇菌株为供试材料,通过外源镉添加的方式研究香菇子实体不同部位、不同出菇潮次、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镉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子实体不同部位镉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菌褶>菌盖>菌柄;第一潮菇子实体菌盖的镉含量高于第二潮菇子实体菌盖中镉含量;不同发育阶段菌盖的镉含量依次为原基期>生长期>成熟期>开伞期。建议后续研究中香菇重金属镉的取样时期为第一潮菇子实体成熟阶段的菌盖部位。
  • 杨贞, 张永春, 李心, 王桢, 钱海忠, 孙翊,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矾根‘红色警戒’、‘里奥’、‘莱姆里基’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不同配比生长调节剂IBA、NAA、ABT、PP333对矾根品种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500 mg/L、1000 mg/L的IBA适合矾根春季扦插,对3个品种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相较于对照,‘红色警戒’的生根率分别提高了30.43%和26.09%,株高分别提高了7.58%和26.10%;‘里奥’生根率均在90%以上,株高分别提高了4.68%、3.83%;‘莱姆里基’生根率均在98%以上,株高分别提高了29.38%、27.92%。IBA单一溶液比IBA/NAA混合溶液更有利于促进‘红色警戒’在秋季生根,1000 mg/L IBA处理下,‘红色警戒’生根率比对照提高了31.56%。综上,1 000mg/L IBA是矾根扦插繁殖的最适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该研究为矾根高效扦插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资源环境·植物保护

  • 沈峥, 宋欣, 乔恒波, 石惠娴, 司慧萍, 张亚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水稻机械插秧种植的条件下,研究覆膜种植技术中使用的生物降解地膜在世界级生态岛崇明岛“两无化”水稻田中的降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覆膜条件不同、其他农艺措施均一致的条件下,到水稻收获期,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区域的地膜在稻田中几乎完全消失,覆膜区域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与不覆膜区域基本一致,收获后与种植前相比,覆膜区域水溶性盐总量无显著影响,不覆膜区域下降6.5%;覆膜区域与不覆膜区域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0.8%、3.2%,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11.0%、5.9%,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1.8%、4.6%,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15.9%、19.6%;覆膜区域与不覆膜区域土壤微生物数量较种植前均有所减少,收获后与种植前相比,细菌分别下降51.4%、57.3%,真菌分别下降52.8%、51.8%,放线菌分别下降45.7%、43.9%。研究表明,PBAT材料的生物降解地膜在崇明岛“两无化”稻田中降解性能良好,地膜在光、氧、温度、微生物等作用下发生了降解,覆膜更有利于土壤养分和细菌数量的保持,其应用于崇明岛“两无化”水稻生产具有可行性,对土壤环境影响不显著。
  • 杨娜, 龚秋华, 张文舒,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湿法消解-火焰光度(FP)法和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4个不同厂家的餐厨垃圾堆肥产品中总钠含量,对其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比较,为准确测定餐厨垃圾堆肥产品中总钠含量提供可靠的方法依据。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的钠离子浓度均在一定范围内与仪器响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湿法消解-FP法和微波消解-ICP-OES法的全钠检出限分别为0.100 mg/L和0.082 mg/L;对同一标准物质用湿法消解-FP法与微波消解-ICP-OES法分别测得的全钠加标回收率为101.0%—10.3.0%和99.0%—102.5%,标准物质与加标样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4.00%;对4种餐厨垃圾堆肥产品用湿法消解-FP法与微波消解-ICP-OES法的相对相差在1.14%—5.66%。两种方法均可以用于餐厨垃圾堆肥产品中总钠检测,其中微波消解-ICP-OES法检出限和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相对较低,更适合餐厨垃圾堆肥产品中总钠的测定。
  • 顾建芹, 江 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减量施肥下奉贤区稻田氮磷养分的径流流失特征,寻求适宜的田间施肥模式,基于田间小区径流试验,研究自然降水下常规施肥(CF)、减量施肥(JF)和优化施肥(YF)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径流水中各种形态氮磷流失特征及输出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奉贤区当季水稻地表径流水量为2714.91m3/hm2,达到农田年径流量的87.38%,主要发生于施肥较多、水量丰富的6—8月。处理间径流水中的氮磷流失浓度在6月出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最后平均径流浓度依次为CF>JF>YF,YF处理因缓释肥能有效减缓肥料养分释放速度,径流水中的氮磷浓度始终保持较低,流失负荷量也相应较低,其中以NO3--N消减率最高。与CF处理相比,YF处理的籽粒产量虽减少1.91%,但两者表现无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缓释肥减量20%处理既能稳定水稻籽粒产量,又能有效降低稻田内的氮磷径流损失风险,可在实际生产中采用该施肥模式。
  • 赵 琳, 骆乐谈, 石 江, 姚凌燕, 李松昊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粮食安全始终是全球性热点问题,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障是耕地资源安全。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农民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寻求利益最大化,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开始大量使用,导致土壤酸化严重,质量逐年下降。为了更好治理土壤,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杭州市临安区瓠瓜试验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石灰、土壤调理剂、生物质炭等不同处理,研究该地区土壤酸化程度治理效果及瓠瓜品质和产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生石灰可明显改善土壤pH、有效磷含量及瓠瓜粗纤维含量;每667m2施生物质炭666 kg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瓠瓜产量,每667m2施生物质炭1333 kg可升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每100g瓠瓜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0.1 g和0.33 mg;有机肥对土壤碱解氮的改良效果最佳,可使每100g瓠瓜可溶性糖含量提高0.03 g;土壤调理剂的施用可使每100g瓠瓜维生素C含量提高0.68 mg,与对照相比提高9.26%。综合各项指标,在瓠瓜土壤酸化治理过程中,不同土壤调理剂的施用可达到不同的治理效果,在有效改良土壤的同时又不影响瓠瓜产量和品质,每667m2应施用生物质炭666 kg。
  • 畜牧·兽医

  • 林月霞, 张克勤, 吕玉华, 廖荣荣, 戴建军, 张德福, 孙玲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机采集30只分娩后湖羊泌乳早期(泌乳第1周)、中期(泌乳第4周)和晚期(泌乳第6周)3个时期的乳样,分别检测氨基酸含量和平衡性、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含量,探究湖羊在泌乳期不同阶段的乳汁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泌乳第1周乳汁中缬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泌乳第4和第6周,泌乳第1周乳汁中组氨酸和丝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第6周,而脯氨酸含量随着泌乳期有所增加,且差异显著。泌乳第1周的乳汁中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泌乳第4和第6周,非必需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含量仅在泌乳第1周时极显著高于第6周,呈味氨基酸含量在泌乳第6周显著低于第1周和第4周。泌乳第1周的乳汁中蛋白质和乳糖含量显著高于泌乳第4周和第6周,而泌乳第1周和第4周的乳汁中脂肪和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第6周。泌乳第6周乳汁中铜和铁含量显著高于泌乳第1周和第4周,不同泌乳期乳汁中P含量差异不显著;而泌乳第1周乳汁中VA和VD含量极显著高于泌乳第4周,但极显著低于第6周。研究结果可为湖羊羔羊早期断奶料的制备提供一定依据。
  • 何孟纤, 孙玲伟, 戴建军, 汪俊跃, 徐皆欢, 吴彩凤, 张树山, 张德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Lake’s为基础稀释液,通过在鸡精液冷冻过程中添加全卵黄和不同浓度卵黄上清,探究卵黄及其离心处理在鸡精液冷冻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稀释液中添加10%的全成分卵黄处理的鸡精液冷冻保存后活率(22.33%)和活力(13.26%)显著下降(47.81%,42.55%),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性和线粒体活性也下降显著。卵黄经稀释和离心处理后,添加5%—15%的卵黄上清可提高鸡精液的冷冻保存效果,其中以10%的卵黄上清效果最佳,其冻后活率和活力可达58.93%和55.36%,显著高于对照组。当卵黄上清添加浓度达到25%时,冻精质量开始明显下降。综上,在鸡精液冷冻过程中,添加全卵黄成分不利于其冷冻保存; 10%的卵黄上清可显著提高鸡精子的抗冻能力。
  • 质量标准·食品安全

  • 王春芳, 刘晨霞, 王晓, 董桂君, 乔勇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厚度(0.02 mm、0.04mm和0.06 mm)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袋包装鲜切生菜,在4℃及常温(23±2℃)条件下贮藏8d,研究其对鲜切生菜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保鲜效果优于常温贮藏,不同厚度LDPE薄膜包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鲜切生菜失重率上升、色泽变化及抗坏血酸(VC)、可溶性固形物等营养成分损失,延长保鲜期。其中以0.04 mm厚度的LDPE膜在低温下对鲜切生菜的保鲜效果最佳,贮藏8d后,其总色差和呼吸强度较低,失重率仅为0.6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19.5%,VC含量保留率为55.7%。该厚度LDPE薄膜袋适宜作为鲜切生菜保鲜的包装材料。
  • 刘晨霞, 乔勇进, 田姗姗, 董桂君, 丁文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A15’双孢蘑菇为试材,探究在(1±1)℃低温条件下,不同浓度臭氧熏蒸处理对其失重率、白度(L*)、总色差(ΔE)与褐变指数(BI)等外观指标及相对电导率、总酚和MDA含量、PPO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第10 d时,与其它处理组相比,G1和G2臭氧熏蒸处理组双孢菇失重率较低,菇体白度保持较好,且G1组双孢菇ΔE和BI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此外,贮藏期间,各处理组双孢菇衰老和褐变程度加深,细胞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酶促褐变的底物增加,臭氧处理组的相对电导率、总酚和MDA含量及PPO活性均显著低于CK组,其中G1组双孢菇生理品质维持较好。综上,在低温条件下,14.89 mg/m3臭氧处理能有效维持双孢菇贮藏品质,抑制采后衰老褐变。
  • 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信息技术

  • 曹冰雪, 李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9年京津冀蔬菜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信息化消费对农户实现产业融合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化消费主要通过“信息获取传播效应”“农村电商参与效应”“核心要素集聚效应”对农户实现产业融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化消费每年增加1%,农户实现产业融合的概率增加23.5%,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将“农户智能手机使用”与“农户电脑使用”作为农户信息化消费的工具变量,在纠正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其正相关关系依然存在。
  • 赵静, 刘增金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农田灌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点,已有文献对中国的灌溉能力的研究不足。探究影响中国农田灌溉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国农业水利灌溉率提高,对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田用水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计算2010年到2019年全国各省的农田灌溉率,采用空间Durbin模型研究各省际之间农田灌溉率的空间关联效应、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间的农田灌溉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各地区间的关联效应表现出随时间变化独立程度减小的趋势。(2)对于农业种植业而言,邻近地区农田灌溉率增加1%,将会使本地农田灌溉率增加0.241%。相邻地区之间更容易借鉴相关政策,呈现相互模仿、共同发展的趋势。(3)农村人均GDP、城市化率、水库座数、人口年龄结构、生产设备投资、可支配收入的总效应显著,农村人均GDP、水库座数和可支配收入对农田灌溉率有一定的正向促进效果,而城市化率、年轻人口占比和生产设备投资则存在降低农田灌溉率的效应。
  • 综述

  • 殷向静, 奚晓军, 查倩, 和雅妮, 蒋爱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灰霉病是危害葡萄生产和采后贮藏过程中最大的真菌病害之一,分布较广,对葡萄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通过阐述葡萄灰霉病发生现状、灰霉菌生物学特征和侵染特性,以及葡萄抗灰霉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对灰霉病危害的解决方法提出了展望。利用中国野生葡萄品种的灰霉病抗性特征,培育和改良抗病新品种将成为葡萄抗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 黄可承, 包建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开发利用中华鳖资源,以宁波中华鳖粉为例,分析概括中华鳖粉不同的营养组分含量,总结胶原蛋白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国内外各领域上的应用现状,简述中华鳖在医药、保健食品行业上的功效研究进展。指出对于无法进行活体销售的中华鳖原料,可以对其进行深加工,充分利用鳖源胶原蛋白、优质脂肪酸及副产物鳖甲等,提升中华鳖产品附加值,为中华鳖在食品、医药以及保健品行业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二维码

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