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2022,38(6): 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焦

  • 李哲1,2,宋青峰3 ,朱新广3,胡勇1,2*,巩彩兰1,2,卜弘毅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玉米植株表型参数提取存在精度低、测量时间长和需要人工辅助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三维表型参数提取方法。采用瞬时成像设备,获取玉米植株64个角度无背景的图像;基于机器视觉获取三维点云,采用基于拉普拉斯的骨架提取算法提取玉米骨架,对叶片骨架和茎秆骨架优化后,提取叶长、叶最大宽度、叶基部高度、叶夹角、株高和植株最小包围盒体积。比较两个玉米自交系参数提取结果,取误差上限,骨架优化前后叶长、叶最大宽度和叶基部高度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下降5.89%、0.04%和0.86%;与人工测量值相比,测得的叶长、叶最大宽度和叶基部高度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6.66%、6.45%和5.43%。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高精度、高通量、自动化的玉米生长动态定量化测量方法。
  • 李灵慧1,2,吴然然1,陈景斌1,崔晓艳1,袁星星1,朱月林2,陈新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绿豆抗、感品种在叶斑病发病期的生理生化响应差异以及开发病害早期检测技术,以绿豆抗病品种‘V4718’和感病品种‘V1197’为材料,分析了两个品种在接种变灰尾孢菌后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并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利用3种算法模型对发病早期叶片(接种后1d、2d、3d)与健康叶片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两个绿豆品种叶片的MDA含量、POD和SOD活性均有所上升,但‘V4718’叶片的MDA含量在接种后第4天和第6天显著低于‘V1197’,‘V4718’叶片的POD活性升高较快;两个品种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有所下降,但在接种第4天和第6天时‘V4718’的各参数值显著高于‘V1197’;分类准确率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最高分类准确率为98.40%。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绿豆的抗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并为绿豆叶斑病的早期检测提供新思路。
  • 园艺·园林

  • 王昊1,2,3,贾丽丽1,2,3*,刘洁霞1,2,3,段奥其1,2,3,尹莲1,2,3,丁旭1,2,3,束胜1,3,4,熊爱生1,2,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津南实芹’和‘金黄芹菜’为试验材料进行水培种植,分别对其进行不同氮磷钾浓度处理,收获时测定其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施肥处理能提高芹菜的净光合速率,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除根长外,两种芹菜的单株质量、株高、叶片数、叶柄数、小叶长、小叶宽、叶柄宽和叶柄厚均显著高于对照,相关性分析显示这些农艺性状与氮肥水平均呈正相关,但单株质量和株高与磷肥和钾肥的施用浓度呈负相关。‘津南实芹’在氮、磷、钾处理浓度分别为11 mmol/L、0.3 mmol/L和5 mmol/L时产量较高,‘金黄芹菜’在氮、磷、钾处理浓度分别为11 mmol/L、0.6 mmol/L和5 mmol/L时产量较高。本研究为水培芹菜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高璐,李晓锋,奚丹丹,朱玉英,朱红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5种不结球白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德国LemneTec公司Scanalyzer 3D成像仪器获取植株不同时间和不同角度照片,通过测定植株的各表型指标,探究不同品种不结球白菜的光合能力。结果表明:播种后第24 天时,‘新夏青5号’的开展面积及黄酮指数最大,分别为10 435mm2、0.51,‘海青2号’的紧密度、2—3级含水量、叶绿素指数最大,分别为0.72、99.54%、25.76,‘植润988’氮平衡指数最大,为63.34;在地31天时,‘新夏青5号’的开展面积最大,为24 597mm2,‘海青2号’的紧密度、3—5级含水量、叶绿素指数、氮平衡指数最大,分别为0.76、99.88%、26.09、64.04,‘紫衣’类黄酮指数最大,为0.63;在地38 天时,‘紫衣’的开展面积最大,为47 134mm2,‘海青2号’的紧密度、2—3级含水量、叶绿素指数、氮平衡指数最大,分别为0.83、97.30%、29.75、67.01,‘新夏青5号’黄酮指数最大,为0.52。研究可为指导不结球白菜生产和育种实践提供精准的依据。
  • 曾玉兰1,鲁娜2,高垣 美智子2,王夏夏2,朱月林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根部照光对叶用甜菜(Beta vulgaris L. cv. Baby leaf)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植物工厂条件下叶用甜菜生产的光照模式优化提供依据。本试验设置不同的根部照光光强度[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分别设置为 0、30 μmol·m-2·s-1、60 μmol·m-2·s-1、90 μmol·m-2·s-1],其中光强度0为对照(CK)。结果表明,在根部照光60 μmol·m-2·s-1 条件下,叶片中叶绿素和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根部照光90 μmol·m-2·s-1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对根部照光60 μmol·m-2·s-1和90 μmol·m-2·s-1处理显著提高了植株生物量和叶片蒸腾速率,降低了细胞间CO2浓度;根部照光30 μmol·m-2·s-1、60 μmol·m-2·s-1和90 μmol·m-2·s-1条件下,叶片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根长度显著低于对照。以上结果显示,根部照光处理可显著提高叶用甜菜植株的生物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本研究为植物工厂内叶用甜菜生产的光照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 安海山, 章加应, 张学英, 周博强, 张丽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高丛蓝莓品种‘奥尼尔’为试材,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丁酸(IBA,1 000 mg/L)对蓝莓绿枝插条生根的作用,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方法分析蓝莓扦插生根进程中4种主要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IBA处理的‘奥尼尔’蓝莓绿枝插条生根率(49.84%)和平均生根条数(8.2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BA处理后,生长素(IAA)含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扦插后21 d达到峰值,脱落酸(ABA)含量急剧下降,扦插后7 d降至最低,随后保持在较低水平,赤霉素(GA3)呈波动性变化,玉米素(Zeatin)含量在整个生根进程中均保持在较低水平且无明显变化,IAA/ABA、IAA/GA3和IAA/Zeatin的变化趋势类似,均在扦插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IAA/ABA的比值在扦插后21 d时最高,表明较高的IAA和较低的ABA、Zeatin有利于蓝莓插穗生根。
  • 遗传育种·分子遗传学

  • 黄卫峰1,闫 影2*,王 凯2,张丽霞2,胡泽军2,吴书俊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快速选育优质抗稻瘟病粳稻新品种,以优质粳稻新品系‘沪香软16-18’为母本,抗稻瘟病粳稻新品系‘沪香粳16-44’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利用花药培养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快速育成了聚合香味等位基因badh2-E7、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p和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粳稻新品种‘崇尚2022’。该品种在上海地区作移栽稻全生育期145 d左右;株高90 cm左右,每667m2平均产量为600 kg;抗倒性强,病害轻,2021年稻瘟病鉴定综合指数为4.7,田间发病少;稻米具有明显香味,米饭油润透亮,口感柔软有弹性,冷饭不回生。
  • 章加应1,肖海涛1,2*,张学英1**,安海山1,徐芳杰1,周博强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枇杷品系春花(具有腋芽成花特性)和品种‘火炬’(不具有腋芽成花特性)为试验材料,利用RNA-seq技术对枇杷腋芽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期筛选出调控枇杷腋芽成花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共鉴定到66 197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2月27日— 4月8日;维恩图分析显示,不同取样点共同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60个,共同下调表达的基因有198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到3个大类(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的48个功能组,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被注释到20个途径上,富集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淀粉和糖代谢、苯基丙烷代谢、植物-病原体互作反应和谷胱甘肽代谢等途径。经功能注释后,最终从腋芽转录组筛选到32个成花基因、1个ABA受体基因PYL4、1个ABA脱氢酶基因ABH4和大量功能未知的新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在枇杷腋芽成花途径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枇杷腋芽成花过程中的基因转录水平,也可为进一步解析枇杷腋芽成花的分子遗传机制奠定基础。
  • 作物栽培·生理生化

  • 杜晓东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寒地粳稻‘松粳6号’和超级稻‘松粳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运率、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施氮比例大的处理,齐穗期前干物质形成积累较快,增加穗粒肥有利于齐穗期后干物质的积累;适当减少基蘖肥、增加穗粒肥可显著提高最终总干物重、穗干重,从而显著提高产量;干物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运转率随穗粒肥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穗粒肥比例过大时反而降低,超级稻‘松粳9号’比‘松粳6号’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转移率高。可见,合理的基肥、蘖肥、穗肥、粒肥配比可使寒地粳稻尤其是超级稻品种获得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积累量,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转移到籽粒,从而使碳水化合物合成与产量高效合成得到统一,配比失衡对碳水化合物形成积累及产量形成影响较大。
  • 谭金松,毕庆宇*,魏源,张康康,侯丹平**,毕俊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节水抗旱稻‘沪旱106’为材料,在水直播旱管条件下设置4种施氮量处理:零氮(0 N)、低氮(120 N kg/hm2)、中氮(240 N kg/hm2)和高氮(360 N kg/hm2),测定不同处理下节水抗旱稻产量及主要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产量在中氮处理下最高,产量的提高得益于穗数与每穗粒数的同步增加。与零氮相比,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主要生育时期的分蘖数、叶片SPAD值、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其中分蘖数和干物质量在中氮处理下最高。说明在中氮条件下,节水抗旱稻‘沪旱106’地上部农艺性状的改善是其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
  • 徐相明1,顾品强1*,费蕾1,谈建国2,王正大1,顾艾节3,徐振宇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3~2020年上海奉贤区水稻收割机械动力、水稻播栽和收割进度等统计资料及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水稻收割进度与作业期气象要素、水稻收割机械总动力、水稻生长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并利用奉贤1961~2020年10月下旬-12月上旬的降水分析了水稻收割期降水(连阴雨)特征及致灾风险。结果表明:奉贤区水稻机械收割作业期平均值为37d,作业期平均始于10月27日、终于12月2日,作业期结束日期波动幅度是开始日期的近3倍。播栽期早晚对收割进度50%日期的影响较小,播栽进度50%至收割进度50%的间隔日数与期间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与≥20℃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与降水日数呈不显著的正相关,温度高、降水日数少有利于水稻生长期缩短及收割进度50%日期的提前。现有水稻收割机械作业动力对水稻收割作业期影响有限。作业期期间降水量、降水日数与作业期长短呈显著正相关,以降水量与降水日数乘积的平方根综合双重因素来构建的作业期回归模型可预估作业期长短。以作业期降水量≥155mm、降水日数≥24d,且出现持续10d以上连阴雨天气作为水稻机械收割作业期致灾气象指标,得出21世纪以来致灾风险明显提升。该研究工作有助于推进水稻种植农机与农艺融合发展及气象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安全。
  • 朱吉风1,周熙荣1,蒋美艳1,焦金囡2,费全凤3,顾春军4,王伟荣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甘蓝型油菜作绿肥的种植效益,开展不同摘薹方式对油菜菜薹、鲜草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随摘薹次数增加,供试油菜品种(系)的花期延长,菜薹产量及其产值增加,鲜草产量降低。1次摘薹处理的油菜鲜草产量较对照减产不显著,2次摘薹处理的油菜较对照减产显著,且3个品种(系)间和不同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在相同处理下,甘蓝型油菜新品系‘沪油肥1号’的菜薹量和鲜草产量最高。在摘薹后未追肥的条件下,沪油肥1号摘1次薹和2次薹的鲜草产量分别为46 850.0 kg/hm2和40 800.0 kg/hm2,明显高于‘沪油21’(35 816.7 kg/hm2和30 383.3 kg/hm2)和沪油肥2号(35 466.7 kg/hm2和30 883.3 kg/hm2)。沪油肥1号的生物产量和产薹量较高,适合作为“菜肥两用型”优质绿肥油菜品种推广应用。
  • 吴凌云1,姜武2,姚东伟1,李明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青菜‘新夏青6号’和甘蓝‘争春’陈年种子为试材,研究了固体基质(SM)引发、硝酸钾(KNO3)引发和亚精胺(Spd)引发对青菜和甘蓝陈年种子萌发、出苗以及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种不同引发处理的青菜和甘蓝陈年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显著提高,平均发芽时间显著减少,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均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丙二醛(MDA)和H2O2的含量显著降低。不同引发处理显著提高了青菜和甘蓝陈年种子的萌发和出苗特性,一定程度上修复了老化种子的活力。其中,固体基质对青菜和甘蓝陈年种子的引发效果最好,20℃下出苗率分别比对照增加56.9%和11.0%,出苗指数分别比对照增加95.6%和53.0%,平均出苗时间分别比对照减少2d和1.2d。
  • 资源环境·植物保护

  • 赵龙龙1,纪心如2,张未仲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黄色粘虫板诱捕法开展自然生草和清耕梨园模式中不同月份昆虫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水平、不同类型昆虫的占比以及主要害虫与天敌相关性等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生草梨园的昆虫整体数量增加,种类、物种多样性水平(辛普森、香农、Margalef指数)、主要天敌和害虫相关性系数均高于清耕梨园;耕作模式对梨园昆虫种类组成及发生特点的影响较小;相对于清耕梨园,自然生草梨园的天敌、中性昆虫占比提高,而害虫占比下降。综上,可通过自然生草增加梨园的物种多样性,促进梨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张天澍,袁永达*,常晓丽,滕海媛,顾浩天,王冬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5种常用杀虫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WG、5%啶虫脒水分散粒剂WG、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OD、10%烯啶虫胺水剂AS和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WG)及其不同剂量对草莓蚜虫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的10%烯啶虫胺AS(67.50 g ai/hm2)和50%吡蚜酮WG(225.00 g ai/hm2)对草莓蚜虫防治速效性较好,2d防效分别达到93.98%和92.88%。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防效逐渐升高,用药7d后,除50%吡蚜酮WG(67.50 g ai/hm2)和5%啶虫脒WG(6.75 g ai/hm2)2个处理外,其他处理的防效均达到85%以上。用药14d后,25%阿克泰WG(112.50 g ai/hm2)、10%烯啶虫胺AS(67.50 g ai/hm2)及5%啶虫脒WG(22.50 g ai/hm2)处理的防效仍维持在98.36%、98.34%和97.38%;在用药初期,高剂量处理组的防效一般显著高于中、低剂量处理组,用药7d、14d后,除5%啶虫脒WG(11.25 g ai/hm2、22.50 g ai/hm2)外,其他杀虫剂的高、中剂量处理的防效之间已无显著差异。试验中5种常用杀虫剂不同剂量对草莓植株均是安全的,未产生药害。本研究可为上海地区草莓蚜虫防治杀虫剂选择提供参考。
  • 刘静远,朱雅君,傅怡宁,易建平,印丽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金蝠蛾 (Hepialus xiaojincusis)是冬虫夏草的优势寄主昆虫,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小金县。冬虫夏草的品质与产地和寄主昆虫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快速准确鉴定冬虫夏草寄主小金蝠蛾可准确进行冬虫夏草的溯源及品质鉴定。该试验根据小金蝠蛾线粒体DNA中特异序列设计实时荧光Taqman探针,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小金蝠蛾实时荧光PCR快速鉴定方法,可对四川小金县产冬虫夏草进行精准鉴定。
  • 张从洋1 ,张波1 ,吴春笃1*,贾卫东1 ,杨学军2 ,董祥2,胡欣康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行设计搭建的秸秆燃烧烟气排放测试系统,选取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典型作物秸秆,探讨其燃烧时产生烟气的排放特性,同时分析燃烧后秸秆灰分的主要养分利用潜力。结果表明: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秸秆燃烧实时排放的烟气中NO的排放因子分别为1.48 g/kg、2.18 g/kg和2.75 g/kg,NO2的排放因子分别为0.69 g/kg、0.79 g/kg和0.57 g/kg,颗粒物排放因子分别为26.49 g/kg、25.34 g/kg和28.26 g/kg。通过对收集的三种秸秆燃烧后的灰分进行分析,发现其钾的含量分别为4.89%、3.89%和8.00%,钙的含量分别为1.49%、2.41%和1.20%,磷的含量分别为0.75%、0.35%和0.52%。秸秆灰养分理论全量还田可替代约281.6%的钾肥、21.0%的磷肥、34.9%的钙肥,具有良好的可替代化肥潜力。
  • 畜牧·兽医

  • 张春玲,赵本进,曹昌健,王瑞阳,钱忠辉,张俊平,葛宇燕,丁卫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不同浓度的甲醛、β-丙内酯(BPL)、二乙烯亚胺(BEI)对猪细小病毒(S-1)株、猪圆环病毒2型(JSM)株进行灭活处理,采用灭活检验试验[血凝(HA)试验和IFA试验]和无菌检验试验检测不同时间段采集的灭活样品,研究不同灭活剂对猪细小病毒和猪圆环病毒的灭活效果,筛选最佳灭活条件。结果表明:盲传3代后,在37℃条件下,0.2%的甲醛灭活48h、36h可彻底灭活S-1株和JSM株;在32℃条件下,BEI终浓度为0.1%时,对S-1株和JSM株的最佳灭活时间分别是84h和60h;在4℃条件下,BPL对S-1株和JSM株的灭活终浓度分别为0.03%、0.05%,灭活时间分别为72h、48h。HA试验结果显示:使用甲醛灭活后,猪细小病毒血凝效价由211下降至26~25;使用BPL与BEI灭活对PPV血凝活性无明显影响。灭活终止程序中,BEI需要添加总体积10%的硫代硫酸钠,BPL在37℃、2h即可完全水解。本研究最佳灭活条件为:在4℃条件下,终浓度为0.05%的BPL灭活48h。
  • 质量标准·食品安全

  • 王献礼,饶钦雄,张其才,邓忠声,宋卫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葡萄和黄桃为代表性水果,研究了碱性电解水浓度、清洗方式、浸泡时间对3种常用农药(吡虫啉、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残留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0倍碱性电解水稀释液浸泡对黄桃和葡萄中3种农药的去除效果总体优于自来水;碱性电解水浸泡后清水冲洗,农药残留去除率与未用清水冲洗相比提高了29.5%—66.0%;碱性电解水浸泡30 min,葡萄中吡虫啉、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的去除率分别是浸泡5 min的1.06倍、2.09倍、1.47倍。试验表明,葡萄和黄桃用10倍碱性电解水稀释液浸泡30 min后清水冲洗,农药残留去除效果最佳。
  • 王晓1, 王春芳1, 柳洪入1, 白会庭2, 归慰羚3, 乔勇进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低温和臭氧处理对鸡毛菜保鲜效果的影响,在温度为2℃条件下,采用不同浓度(0 μg/L、20 μg/L、40 μg/L、60 μg/L和80 μg/L)臭氧气体对鸡毛菜进行熏蒸处理,时间为30 min,每隔3 d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鸡毛菜的营养和生理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臭氧处理浓度为40 μg/L时,鸡毛菜的感官品质较好,保鲜效果最佳,贮藏期可达9 d。该研究对鸡毛菜的贮藏保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信息技术

  • 于卓1 ,刘增金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8-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与区域重心法分析了我国家禽产业生产布局的变迁趋向与程度。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使用莫兰指数度量家禽产业生产布局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构建模型分析家禽产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家禽产业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北相对均衡”的生产格局,以及“北降南增西进东升”的变迁态势。邻近地区的禽类生产布局对本地区家禽生产布局具有抑制作用,表明我国家禽产业存在区域集聚现象,但区域间竞争关系明显,呈现出极化发展的态势。本地区的生产要素投入值、交通运输密度、规模化养殖户(场)数、二三产业产值、畜牧兽医站对家禽产业生产布局具有正向影响,环境规制、玉米产量有负向影响。
  • 吴政春1,高萍1,冯贺霞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保险+期货”是金融扶贫中一个非常重要和行之有效的工具,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手段。“保险+期货”模式成为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防灾减损的金融重要保障,同时也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奠定了基础。基于金融扶贫视角,以P市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项目为例,重点关注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的扶贫目标,运营模式,以及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针对贫困农户开展“保险+期货”金融扶贫的思考与建议。
  • 郭娇,王晓华,张睿,原源,闫其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农业科研人员在载文量、学历、年龄、职称、获项目资助情况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提出优化女性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文章以《上海农业学报》2001—2020年刊发的2912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信息为数据资源,量化对比分析女性作者年龄、学历、职称、参与基金项目情况等职业成长相关因素,并进一步通过调研质性分析影响女性科研事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第一作者为女性的载文比例呈螺旋上升趋势,不同学历所占比例与男性大体趋同,参与项目基金情况与男性无明显差别,但女性论文产出的有效时间少于男性,多数职称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晋升较为缓慢。其原因主要受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影响。建议女性科研人员要增强自身内源驱动力,社会也要尊重差异,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针对农业女性科研人员制定适当的政策,使得女性农业科研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获得社会认可,从而进一步提升她们科学研究的内动力。
  • 综述

  • 张余,章毅颖,任丽,邓姗,赵洪,褚云霞,陈海荣*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辣椒在我国栽培面积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辣椒生长过程中受诸多逆境因子的影响,如干旱、盐碱、水淹、重金属、病虫害等。这些逆境因子限制了辣椒的生产,制约了辣椒产业的发展。通过对AP2/ERF、WRKY、bZIP、NAC和MYB转录因子家族的分类及其在辣椒抗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辣椒抗逆种质资源的鉴定以及未来功能标记的开发提供参考。
二维码

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