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2022,38(1): .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2022,38(1): .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焦

  • 夏叶,孙莹慧,李春华,缪德年*
    2022,38(1): 1-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制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SigB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采用PCR方法扩增参考菌株10403S的sigB基因片段,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构建重组质粒,测序验证后转化至大肠杆菌Rosseta(DE3)感受态细胞进行原核表达,利用Ni-NTA亲和层析纯化SigB蛋白,通过免疫兔体获得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成功构建SigB重组质粒,并诱导表达出可溶性SigB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30 ku,纯化后的SigB蛋白质量浓度约为1.5 mg/mL,获得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51200。经Western-blot验证,该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检测SigB蛋白,表现出良好的抗体特异性。本研究为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 资源环境·植物保护

  • 张丽勍1,2,李雄伟1,2,石大艳 1,3,余永婷1,4,方献平1,2,周慧娟1,2,张学英1,2,叶正文1,2*
    2022,38(1): 6-1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上海地区桃果实腐烂的病原菌种类,于2019年6—7月在奉贤区、浦东新区和金山区等上海桃产区采集桃烂果,进行组织分离、培养,并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分析、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桃烂果的病原菌有5种,分别是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白地霉(Galactomyces candidum)、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其中M. fructicola 的分离率为75.00%,其次是F. proliferatum(8.33%)和G. candidum (8.33%)。
  • 高强1,宓文海1,2,夏斯琦1 ,刘明月1,居静1 ,张祖建3,毛伟4 ,赵海涛1*
    2022,38(1): 13-2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长期定位施肥(2011—2018年)试验,采用团聚体湿筛及室内培养碱液吸收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黄泥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物料投入下的两种施肥模式(CM:控释BB肥配施牛粪,RS:化肥配施秸秆)较单施化肥(NPK)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黄泥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并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22%—33%);(2)与NPK处理相比,RS与CM处理使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分别提高了18%和23%,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分别提高了18%和24%,有机碳潜在矿化量分别提高了16%和33%,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分别降低了5.2%和4.1%;(3)大团聚体(>2mm)中有机碳含量最高,微团聚体(<0.25 mm)有机碳含量最低;(4)矿化前期各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呈大团聚体>中团聚体>微团聚体的特征,而在矿化后期呈现相反的变化特征。黄泥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累积与团聚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固持能力也呈大团聚体>中团聚体>微团聚体的特征。长期有机培肥(RS与CM)可以提高黄泥田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潜在有机碳矿化量与有机碳周转速率,提高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其中一次性基施控释BB肥配施牛粪的施肥模式最有利于黄泥田良好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形成与有机碳的累积。
  • 秦 秦1,宋 科1⁕,孙丽娟1,孙雅菲1,段海芹1, 2,薛 永1 ⁕⁕
    2022,38(1): 21-2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量生物有机肥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稻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更好地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结果表明:70%F+50%PM处理土壤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别比单施化肥处理(F)增加26.28%和80.00%。生物有机肥和化肥减量配施会降低土壤pH,但70%F+50%PM处理土壤pH值比70%F+PM处理高0.3。70%F+50%PM处理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比CK分别增加180.75%和62.53%;相比F处理,70%F+50%PM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11.43%。稻田土壤蔗糖酶活性与速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分别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是影响稻田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综上,适量生物有机肥与化肥减量配施能够增加稻田土壤酶活性,改善稻田土壤肥力状况。
  • 园艺·园林

  • 杨 贞,张永春,王艺程,李青竹,杨柳燕*
    2022,38(1): 27-3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彩色马蹄莲组培苗为材料,设置纯蓝光(B)、红蓝光组合R/B(1/2)、R/B(1/1)、R/B(2/1)、纯红光(R)5种LED光质,以白光为对照(CK),研究不同光质对彩色马蹄莲组培苗形态指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R/B(2/1)光质条件下,彩色马蹄莲苗的增殖率比CK处理高42.9%;植株的株高、鲜重、叶片长和叶片宽最大,分别比CK处理高87.0%、42.3%、101.9%和108.8%;(2)R/B(1/2)光质条件下,彩色马蹄莲苗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是CK处理的1.22倍;(3)复合光质中随着红光比例的增高,彩色马蹄莲苗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升高,复合光质处理R/B(2/1)最高,蓝光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但能够促进彩色马蹄莲苗淀粉的积累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提高;(4)R/B(1/2)和R/B(2/1)光质处理下,彩色马蹄莲苗POD活性较高;R/B(1/2)和R/B(1/1)光质处理下SOD活性较高;CK处理下,彩色马蹄莲苗的MDA含量最高,在R/B(1/1)和R处理下,彩色马蹄莲苗的MDA含量较低。综上,复合光质R/B(2/1)是彩色马蹄莲组培苗增殖和生长的最适光质条件,该研究结果可为彩色马蹄莲组培苗生长发育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高 璐,李晓锋,奚丹丹,朱玉英,朱红芳*
    2022,38(1): 33-4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不结球白菜常受到高温和淹水的胁迫,对植株的各种内源激素造成了影响,以至生长受到限制。为研究不结球白菜内源激素在胁迫期间的含量变化对植株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耐涝性较弱的‘苏州青’和耐涝性较强的‘黑油冬’2个品种为材料,考察不同温度(24℃、35℃、40℃)及不同淹水时间(0 h、6 h、12 h、24 h、48 h和恢复5 d)对植物内源激素变化的规律,为不结球白菜筛选耐涝性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ABA(脱落酸)、ETH(乙烯)含量上升,IAA(生长素)、GA(赤霉素)、CTK(细胞分裂素)含量下降;PA(多胺)在‘苏州青’中含量升高,在‘黑油冬’中含量保持相对平稳;在高温和淹水的共同胁迫下,ABA、ETH含量大幅度上升,IAA、GA、CTK含量大幅度下降;而PA则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研究表明,不结球白菜幼苗期受到高温胁迫以及高温和淹水共同胁迫时,植物激素含量有明显变化,ABA、ETH含量的大幅度上以及IAA、GA和CTK含量的下降最终导致植株生长受到抑制。
  • 黄志午,宋云鹏2,杨决平3,徐志刚1*,朱为民2*
    2022,38(1): 41-4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金陵美玉’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补光处理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C1和C3处理比CK处理提前20 d上市,采摘总产量中C1和C3处理分别是CK的4.1和5.0倍。除单果重外,C1和C3处理的各产量构成因素显著高于C2和CK。定植后35d和50d,C3的株高和茎粗最大、CK最小。定植后70 d和80 d,C1的株高和茎粗最大、CK最小。C1处理和C3处理的单株产量与C2的单株产量分别是CK的5.5倍和3.07倍。补光可提升叶绿素含量,减少病虫害,降低冬季低温弱光高湿的不利环境的影响。点光源冠层补光+线光源丛间补光(C1)更有利于苏州地区“秋延后”设施番茄的栽培。研究结果对本区域的黄瓜、辣椒、草莓等设施果菜或浆果的冬春季栽培也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 遗传育种·分子遗传学

  • 宗营杰1,2, 王亦菲1,2*,余飞宇3, 许建华 3, 张述伟1,2, 杜志钊4, 黄赛华1,2, 刘成洪1,2**
    2022,38(1): 46-4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3份大麦DH(Double haploids)新品系(K09-4、K1和A7-20)及其亲本为供试材料,采用营养液水培和大田种植方式,分别在苗期和成熟期对其进行鉴定,其中苗期主要调查地上部干重和Na+/ K+,成熟期主要调查产量及构成因素,并对3份新品系的制啤品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3个新品系A7-20、K1、K09-4在苗期盐胁迫处理后,地上部干重相对值分别是0.279、0.213、0.130,Na+/K+ 比值分别是1.587、3.067、4.136,耐盐性均高于其亲本或介于双亲之间;大田耐盐性鉴定成熟期平均产量分别是6587.95 kg/hm2、6846.75 kg/hm2、6940.52 kg/hm2,均高于对照品种‘花30’;经制啤品质检测3份新品系啤酒大麦品质和啤酒麦芽品质均达到国家优级标准。综上,3份大麦DH新品系苗期和成熟期耐盐性都较亲本有显著提升,并且制啤品质也均达到优级。结合诱变/杂交育种技术和小孢子盐胁迫筛选培养技术来定向改良大麦品种是可行的。
  • 陈锦秀,邰翔,朱晓炜,王敏,薄天岳*
    2022,38(1): 50-5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黑优’是由基因型纯合,综合性状优良的食用羽衣甘蓝雄性不育系“CMS384-328”和自交系“H12-343-347”配制而成的杂交一代新组合。其株型紧凑,叶片长条形,功能叶叶色深蓝,蜡粉多,叶面皱褶呈大泡泡状,心叶墨绿色,叶面皱褶致密,叶质厚实。侧枝较多,可摘大心叶或者嫩头食用,摘心后分蘖能力强,产量更高。嫩叶辛辣味较轻,味道清香。秋季播种后65 d可采收,该品种收获时间长,产量高,货架期长。
  • 李延莉,江建霞,蒋美艳,张俊英,朱吉风,周熙荣,杨立勇*
    2022,38(1): 54-5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白1号’采用品种(系)间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种子含油量45.0%,芥酸含量0.9%,硫苷含量18.0 μmol/g。在2017—2018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597.6 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6.61%;在2018—2019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31.2 kg/hm2,比对照‘沪油21号’增产1.67%;两年的上海区域试验平均单产2 614.4 kg/hm2,比对照品种‘沪油21’增产4.14%。‘沪白1号’适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种植。‘沪白1号’可作为蔬菜食用,在30万—45万株/hm2直播密度下,单株菜薹重30 g,单产量达9 000—13 500 kg/hm2,菜薹中蛋白质含量25.3%,可溶性糖含量20.9g/100g,维生素C含量3.02 mg/kg。
  • 作物栽培·生理生化

  • 黎佳佳1,王震2,张凤维3,高欢1,周佩雯1,罗利军1,龚丽英1*
    2022,38(1): 58-6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节水抗旱稻在淮河流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以“小麦+节水抗旱稻”取代“小麦+玉米”的“玉改稻”种植模式受到农民欢迎,表现明显的省工、稳产和增效作用。后续需要注意进一步改良品种耐直播性状、选择适宜耕地、优化栽培技术,特别做好杂草控制和及时浇水抗旱等方面的工作。
  • 顾忠良1,荣裕良1,毛瑗璇2,高慧莉1,计天岑2,何玮杰2,沈 寒2
    2022,38(1): 62-6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再生稻在上海市松江区的气候适宜性,通过2018—2019年2年对再生稻中粳品种‘松早香1号’进行试验,结合上海市松江区气象观测站1999—2019年气象资料分析,研究发现:再生稻两茬总产量明显高于国庆稻;‘松早香1号’作为再生稻栽培,从播种到后茬齐穗需要10℃以上有效积温2640℃·d;再生稻前茬收割较晚时,后茬开花期遭遇低温冷害的风险较大。后茬无效穗的形成与开花期最低气温关系密切,在低温来临前尚未开花的颖花一般都不能受孕,低温冷害指标为日最低气温≤13℃或连续2 d≤14℃。在裸地育秧,4月10日播种的情况下,后茬齐穗期遭受低温冷害的风险较高;如果采取塑料大棚育秧,达到80%安全齐穗保证率的安全播种期为4月1日。研究结果为再生稻在上海地区推广提供了技术依据。
  • 畜牧·兽医

  • 李丹阳1,2,3,吴彩凤1,2,孙玲伟1,2,张树山1,2,张德福1,2,戴建军1,2*
    2022,38(1): 67-7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湖羊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1个湖羊样本共检测出等位基因210个,Shannon指数I为1.416,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4,观察杂合度Ho为0.692,期望杂合度He为0.685,Ewens–Watterson检测所有位点都处于置信区间内。公羊Ho为0.694,He为0.643,I为1.190,PIC为0.564;母羊Ho为0.676,He为0.693,I值为1.403,PIC为0.636,表明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程度高。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呈L型,各位点均值处于Hard-Weinberg平衡,表明湖羊群体未出现瓶颈效应。研究结果为湖羊育种奠定了一定基础。
  • 周 梅,徐成良1,王洁茹1,李小金1,张 威1,储明星2,王重龙1 *
    2022,38(1): 73-7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Hippo信号通路在猪卵泡发育中发挥的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qPCR)对Hippo通路核心因子(LATS1/2、MOB1、MST1/2、SAV1和YAP)mRNA在大白猪各发育阶段卵泡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Hippo信号通路的7个核心因子在不同直径猪卵泡中的表达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其中LATS2随着卵泡的不断生长表达量逐渐增加,而MOB1、MST1、MST2以及YAP则随着卵泡的不断生长表达量逐渐下降。初步表明Hippo信号通路核心因子LATS2在猪卵泡发育中发挥正调控作用,而MOB1、MST1、MST2以及YAP则发挥着负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猪卵泡发育机制的解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刘成倩,李红*,刘惠莉,梁洪宇,孙凤萍,高骏,易建中**
    2022,38(1): 77-8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现阶段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基因组变异情况,采集疑似FPV阳性的猫粪便样品,接种F8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PCR技术、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对分离株全基因组进行分段扩增,克隆决定病毒宿主范围和抗原性的VP2基因,与 GenBank 中相关的参考毒株序列VP2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一株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将其命名为FPV-SH05-2020。遗传分析表明,FPV-SH05-2020株与中国MN908257株和MT614366株亲缘关系较近;VP2基因及全基因与参考毒株的 VP2 基因及全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8.3%—99.9%和94.2%—98.8%。本研究可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FPV提供基础。
  • 王晓亮1,2,侯浩宾1,2,包敖敦格日乐3,吕文纬2,姚俊峰1,2*,赵维民3,杨长锁1,2
    2022,38(1): 82-8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天山雪’肉鸽纯系经过多世代选育后的群体近交情况,并分析28日龄肉鸽体重遗传力,收集了连续4个世代942只肉鸽个体的系谱资料,以及第4世代231个个体的28日龄体重数据,采用ASReml软件动物模型估计了肉鸽28日龄体重的遗传力,并计算了各世代的群体平均近交系数。结果表明:‘天山雪’肉鸽纯系28日龄平均体重为(627.99±68.38)g,28日龄体重遗传力为0.58,属于高遗传力性状;4个世代的群体平均近交系数分别为0、0.63%、3.13%、5.23%。每个世代的近交系数逐步增加,在今后的选育中应注意近交情况。
  • 质量标准·食品安全

  • 刘海燕1,黄柳娟1,冯博1,周昌艳1,2,邵 毅1,2,*
    2022,38(1): 85-8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上海市食用菌产品的甲醛含量水平,并评估其食用风险,用乙酰丙酮法对2017—2019年采自上海市场和基地的71份香菇、127份双孢蘑菇、51份黑木耳、46份平菇、23份蟹味菇、19份金针菇、18份银耳、10份草菇、9份茶树菇和3份竹荪样品进行甲醛的定量分析,然后用点评估和基于@Risk软件的蒙特卡罗模型评估对所有食用菌样品的甲醛含量进行暴露评估。结果表明:10类食用菌中的甲醛检出率为21.05%(金针菇)—100.00%(香菇、茶树菇和竹荪),香菇中甲醛含量(鲜品:1.91—22.90 mg/kg,干品:14.61—114.25 mg/kg)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食用菌,但均未超过63 mg/kg(鲜品)和300 mg/kg(干品)的限量标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上海消费者仅通过食用菌摄入途径而造成的甲醛膳食暴露不存在健康风险。
  • 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信息技术

  • 田明璐1,班松涛1,袁涛1,马超1,孔吉2,周远2,王彦宇1,李琳一1*
    2022,38(1): 90-9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成像光谱仪获取遭受稻纵卷叶螟危害的水稻叶片的高光谱影像,统计分析虫害叶片和健康叶片在光谱反射率和植被指数上的差异,建立分类判别模型,精确提取叶片上虫害区域的像元数和比例,实现对虫害严重程度的精确评估。结果表明:在波长为400—710 nm的可见光-红边波段范围内,虫害叶片的反射率普遍高于健康叶片,差异极显著(P<0.01);在近红外波段虫害叶片反射率低于健康叶片(P<0.01),但二者差异略小。虫害叶片的NDVI、RVI、RARS和SIPI 4种植被指数值明显低于健康叶片。基于RVI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能够准确区分叶片上的虫害区域和健康区域,并据此计算出虫害区域所占比例,进而对虫害严重程度进行定量化的评估。
  • 胡雯雯,王运圣*,徐识溥,刘勇,吴颖静
    2022,38(1): 95-10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CC2431处理器作为系统的微处理器,搭配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通过ZigBee传输协议,开发了一种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PC客户端可实时显示黄桃的气象数据,包括空气温度、土壤湿度等数据,同时该系统可传入外部试验数据,便于用户操作分析处理。案例分析表明:该软硬件系统在数据获取以及数据处理上表现出极大的便利性与可靠性,可有效解决环境数据与试验数据的有效监控及处理问题,极大地方便了科研人员后期数据处理的需要。
  • 刘勇 ,王运圣,胡雯雯,吴颖静,徐识溥*
    2022,38(1): 101-10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目前农业生产中阀门的传统现场控制方式与引入农业物联网技术后远程控制方式的结合问题,研发了一种远近一体的农用电磁阀控制系统。该系统引入Wi-Fi技术将阀门控制器接入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同时为适应农业生产人员的使用习惯并作为远程控制方式的备份,还实现了近场控制功能。近场控制使用工业触摸屏取代传统的物理按钮或开关。工业触摸屏一般是与PLC配合使用,考虑到农业生产对成本的敏感性,采用造价更低的STM32微控制器取代PLC,最终实现了远程控制与近场控制的操控状态互相实时同步,真正做到了远程控制和近场控制的一体化。
  • 高强,曹翔
    2022,38(1): 108-11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有效增收、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探究北京市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动态关系,从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性拓展、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三个维度构建北京市农村三产融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其2009—2018年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VAR模型探讨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前期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中后期促进增收效果不明显,且存在时间滞后性;农民增收在较长时间内才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产生较明显的促进效果,且农民增收在前期的变动受自身的影响较大。由此得出创新并完善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创新农户参与三产融合机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因地制宜完善金融机构配置等建议。
  • 吴天强1,杨德利1*,马 佳2**
    2022,38(1): 116-12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支农模式,对缓解农村金融资本供需矛盾和促进农业现代化与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作用,利用上海市金山区调研问卷数据,构建零膨胀泊松模型,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响应频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性别、年龄、大学学历、家庭劳动力占比、社会关系、精加工农产品、休闲农业项目及对农地抵押贷款政策的了解程度对经营主体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响应频次具有显著影响;(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学历普遍不高,且经营的农产品以初级农产品居多,盈利能力薄弱,有资金需求,但较难获得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最后,从支农惠农相关政策的宣传及支农贷款担保专项资金等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维码

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