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1-3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2018,34(6): .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2018,34(6): .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敏祥1,2,鲍大鹏 1*,何华奇2,王 荣1,汪 滢1**
    2018,34(6): 1-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圆头”和“尖头”两种典型蛹虫草的交配型以及栽培周期、鲜重、干重、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等主要农艺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圆头”蛹虫草均为双交配型,栽培周期65—70 d,子实体中虫草素平均含量为0.869 μg/mg;“尖头”蛹虫草均为单交配型,栽培周期70—75 d,子实体中虫草素平均含量为2.599 μg/mg;两者虫草素含量差异极显著,但腺苷含量差别不大。本研究初步探明了蛹虫草主要农艺特征与其交配型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开展蛹虫草育种工作和质量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 王 倩,隽加香,张津京,宋晓霞,陈 辉,赵妍,余昌霞,黄建春*
    2018,34(6): 7-1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覆土含水量与双孢蘑菇生长发育的关系,采用不同含水量的覆土(60%、65%、70%、75%)栽培双孢蘑菇,研究双孢蘑菇的产量、质量以及采收期间覆土层、培养料层的失水量和用于子实体生长、蒸发作用的水分比例。结果表明:覆土含水量与双孢蘑菇产量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8。提高覆土含水量,可增加一潮菇子实体的单重,以及二潮菇和三潮菇子实体含水量。覆土层提供了采收期间21%-49%的水分,培养料层提供了51%-79%的水分,提高覆土含水量可以增加覆土层提供的水分比例。提高覆土的含水量所导致的蘑菇产量增加不仅是因为覆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培养料的水分及养分利用。覆土和培养料层提供的水分,除了用于子实体生长,还有约50%的水分蒸发。
  • 李艳花1,黄华磊1*,周燕1,肖长明1,刘涛1,石有明2**
    2018,34(6): 13-1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甘蓝型油菜移栽时,将不同比例的隐性质不育无蜡粉标记不育株混栽于杂交种正常株中,研究不育株率对油菜杂交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不同不育株率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不育株率为0时,杂交种产量表现最好,其次是不育株率为5%时。产量由高到低的不育株率处理顺序为:处理7(0)>处理6(5%)>处理5(10%)>处理4(15%)>处理3(30%)>处理2(50%)>处理1(100%)。在苗情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上,不育株比正常株表现较差,不育株率对杂交种产量有一定影响,但无明显线性关系。
  • 马忠平
    2018,34(6): 18-2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于2011—2016年对星海湖北域常规监测点和2017年对星海湖整体水域及周边水系补充监测点的水环境进行采样检测分析,并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全面了解星海湖营养化状态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富营养化污染成因。结果表明:星海湖近年来的营养化状态有明显恶化趋势,常规监测点水质由2011—2014年的轻度富营养转变为2015—2016年的中度富营养;补充监测点数据显示,星海湖不同水域受污染程度不同,轻度、中度和重度富营养化现象并存。星海湖的主要的污染源为渔业养殖、生活污水、黄河补水、山洪水、干湿沉降等,其中渔业养殖和水源输入造成污染的贡献最大。
  • 曾蓉,徐丽慧,吴雁,高士刚,刘欣,戴富明
    2018,34(6): 23-2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NCBI GenBank中已登记的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特异性基因,并根据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获得的检测引物UV-788F/UV-788R对所有水稻稻曲病菌具有很好的特异性,通过退火温度等体系优化,可稳定扩增出788 bp的目的片段,而其他参考菌株及健康种子均无条带。建立的检测方法对菌株基因组DNA的灵敏度为2 pg/μL。对测试样品基因组DNA扩增结果表明:受检的水稻种子检测到水稻稻曲病菌。本研究建立的水稻稻曲病病菌的定性检测方法可实现对菌株分子鉴定和种子的快速检测。
  • 李 涛1,2,范洁群1,温广月1,钱振官1,2
    2018,34(6): 27-3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测定了65%氨氟乐灵WG使用后黑麦草(Lolium perenne)的相对出苗率、株高、地上部鲜重等指标,研究65%氨氟乐灵WG对交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65%氨氟乐灵WG(585~1462.5 g ai/hm2)于黑麦草交播前30 d施用,会使黑麦草出苗数降低、植株矮化、地上部鲜重减轻,且剂量越高,影响越大;(2)黑麦草交播前45 d施用65%氨氟乐灵WG(585 g ai/hm2),黑麦草的出苗数、株高、地上部鲜重等指标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这种使用方案对黑麦草安全,处于6级安全等级(1至9级,安全性由低到高,6级为可接受最低级别)。但是中(877.5g ai/hm2)、高(1170g ai/hm2)和倍量(1462.5 g ai/hm2)的65%氨氟乐灵WG处理对黑麦草生长影响较大,综合目测等级均小于6级;(3)65%氨氟乐灵WG (585~1462.5 g ai/hm2)于黑麦草交播前60 d及以上施用,对黑麦草生长无不良影响,相对出苗率、株高、地上部鲜重等指标与空白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综合目测等级为9级。建议在交播前60 d及以上使用氨氟乐灵,交播前45 d要谨慎使用氨氟乐灵,以不超过585 g ai/hm2为宜;间隔交播时间少于30 d时要避免使用氨氟乐灵。
  • 卢洪秀1,陆仲斐2*
    2018,34(6): 31-3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降低蔬菜农药残留,缓解农作物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制作生物质炭,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裂解温度(300℃和600℃)和不同施用量(4t/hm2、12t/hm2、24t/hm2)的生物质炭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高效氯氰菊酯残留吸附效果比较明显,且吸附作用随施用量增大、裂解温度升高而增强;生物质炭对青菜中高效氯氰菊酯吸附作用不明显,但随着裂解温度升高,施用量增加,表现出一定的吸附能力;青菜种植过程中,选择施用600℃下裂解的生物质炭,施用量为24t/hm2,对降低土壤和青菜中的农药残留效果最大,且最终残留量远低于农药最大残留量限量标准。
  • 张结刚1,2,张美良1*,熊春晖3,潘晓华1,黄嘉佳2,严志雁2,何虎2,吴斯骏2
    2018,34(6): 36-4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双季晚稻床土培肥用量,指导双季晚稻机插育秧实践。以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床土培肥对机插晚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肥水平的增加,秧苗苗高、假茎宽、根数、百苗干物质质量以及成秧率较对照显著增加,以N4处理最高,最高成秧率比对照提高10.61%;培肥明显增加了机插晚稻的有效穗,各培肥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5.70%、12.33%、24.10%、25.99%,N3和N4差异不显著;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不断降低,其中N4处理分别比对照CK处理降低12.11%和7.31%;穗型变小,实际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每100kg床土培肥600g复合肥的处理产量最高。综上所述,双季晚稻机插育秧床土培肥量以每100kg床土培肥600g复合肥较为合理。
  • 韩晴1,卢媛1,许梅玲2,沈新芬3,沈 渊3,王义发1,沈雪芳1*
    2018,34(6): 42-4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沪五彩花糯1号’是以‘申W48’为母本、‘申W93’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籽粒为五彩花色的优质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在上海地区春播出苗至采收83d,生育期与‘申糯2号’(CK)相仿,产量(去苞叶鲜穗净重)13 066.3 kg/hm2,比‘申糯2号’增产8.2%。该品种色泽鲜丽,鲜食糯性品质好,口感甜糯,综合评分85.6,抗病性好。
  • 王慧1,孙萍东1,戴惠学2,吕桂华3,陈艳萍4,张美英5,林金元6* ,郑洪建1*
    2018,34(6): 46-4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甜玉米‘申科甜1号’适宜的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申科甜1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申科甜1号’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逐渐增加,茎粗逐渐变细,单穗重、正品果穗率、穗长、穗粗、行粒数、鲜百粒重均降低,秃尖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变长。种植密度在5.25-6.00万株/ hm2时综合性状较合理,果穗性状、植株性状、抗倒性、抗病性均表现较好。
  • 赵正楠,张钺,王涛,蔺艳,卜燕华
    2018,34(6): 50-5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三色堇种子活力适宜的测定方法,为选择高质量的三色堇种子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以‘P-1001’为材料,测定标准发芽试验、冷浸发芽试验及温室穴盘播种试验的种子萌发与种苗生长指标和不同浸泡时间的相对电导率,并研究各指标与温室穴盘播种试验的实际发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冷浸发芽试验发芽率与温室穴盘播种发芽率、以及种苗长满穴盘时计算的种子活力极显著相关;种苗长满穴盘时根长与标准发芽试验的苗长极显著相关;不同浸泡时间的三色堇种子的相对电导率可以用来预测温室穴盘播种的发芽率、种苗长满穴盘时计算的种子活力和根长、以及种子发芽率不变化时种子的活力和根长。建立了回归方程对温室发芽率、温室发芽的活力进行预测。本研究为实际生产中选择高活力的三色堇种子提供技术支持。
  • 李本强1,2,陶 洁1,2,程靖华1,2,马玉飞1,刘 雷1,刘惠莉1,2*
    2018,34(6): 55-5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评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活疫苗与大肠杆菌热敏性肠毒素(LT)蛋白配伍后经滴鼻途径接种小鼠后的免疫应答水平,分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经黏膜途径免疫的可行性。试验共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PRRSV滴鼻组、PRRSV+LT滴鼻组和PRRSV注射组。一免、二免后检测血清IgG和鼻拭子IgA抗体水平,同时检测IFN-γ和IL-10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表明二免后,PRRSV+LT滴鼻组可产生较高水平的IgG抗体,与PRRSV注射组无显著差异。但PRRSV+LT滴鼻组产生的Ig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PRRSV注射组。此外,PRRSV+LT滴鼻组小鼠脾脏IFN-γ、IL-10水平与PRRSV注射组无显著差异。因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与LT蛋白经滴鼻途径免疫小鼠,可产生理想的黏膜免疫应答及系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黏膜分泌性抗体的产生,为阻断病毒局部感染提供了保护屏障,能更有效达到抵抗病毒入侵及感染的目的。
  • 盛中华1,2,陈国宏1*,潘玉春3,王起山3,张 哲3
    2018,34(6): 60-6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拟通过基于基因组遗传标记的杂交优势预测分析,筛选上海白猪(上系)最优杂交配套组合,以期促进上海白猪(上系)的保种工作,为优质猪肉的生产奠定基础。本研究基于99头上海白猪(上系)与156头国内主要的引进品种(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皮特兰、巴克夏猪)全基因组简化测序得到的100,120个SNP遗传标记,结合性状特异的杂种优势预测方法,利用二元杂交,三元杂交和四元杂交方式,进行了上海白猪(上系)的杂种优势预测。结果显示,二元杂交杜上(DS)、长上(LS)的杂种优势较高,三元杂交的三元杂种肉猪上长大(SLY)最好,双杂交的四元杂种肉猪杜长大上(DLYS)最优、杜上长大(DSLY)次之。上海白猪(上系)纯繁时产仔数较高、适应性较好,同时其瘦肉率也较高所以不仅可以做母本,也可做父本。针对繁殖、育肥、胴体与肉质性能等多个指标,综合考虑经营管理、成本及当前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确定上海白猪(上系)与长大二元杂种母猪的杂交组合(S×LY)为最宜的杂交配套系组合。
  • 孙燕,李成忠,左伟勇*
    2018,34(6): 65-6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牡丹籽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21日龄ICR清洁级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连续灌胃不同剂量的牡丹籽油及牡丹籽油复合物20d,测定并分析血清中NO、NOS,脾脏中IL-2、IL-6、TNF-α和肠粘膜组织中sIgA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牡丹籽油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NO水平和脾脏IL-2水平,显著降低脾脏TNF-α水平,并能显著提高肠道粘膜sIgA水平,说明牡丹籽油能提高动物机体免疫机能。
  • 欧秀琼
    2018,34(6): 69-7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猪肉是人们喜爱的肉食品之一,但随着国外高瘦肉率品种猪的引进、集约化养猪程度的提高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猪肉品质变劣的问题日益突出,改善猪肉品质是目前肉品科学的研究热点。宰前应激是导致猪肉品质变劣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阐述宰前应激包括宰前运输、禁食、休息及致晕方式对猪肉品质的影响,以及宰前应激影响猪肉品质的遗传机制,表明携带有应激敏感基因的个体更易受宰前应激的影响从而导致肉质变劣,并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和肌肉细胞代谢方面揭示应激影响猪肉品质的生理机制。
  • 乔勇进1,甄凤元2,刘晨霞1,高春霞1,王 晓1
    2018,34(6): 74-8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是杭白菜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研究不同浓度二氧化氯溶液对果胶杆菌活力以及相关致病酶活性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0.25、0.50、0.75和1.00 mg/L 二氧化氯溶液处理杭白菜软腐病主要致病菌(果胶杆菌)。试验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处理后能够破坏果胶杆菌细胞膜渗透性,抑制果胶杆菌的生长繁殖,降低其存活率;还可抑制该细菌纤维素酶、果胶酶等致病酶的活性,降低其致病性,其中以1.0mg/L的二氧化氯处理效果最佳。
  • 褚云霞1,2,3, 陈海荣1,2,3*, 邓 姗1,2, 李寿国2, 黄志城1,2
    2018,34(6): 81-8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品种DUS测试指南是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的技术标准。本文总结了UPOV及我国观赏植物DUS测试指南现状,同时分别介绍了承担UPOV和我国植物品种DUS测试指南的一般流程,并指出我国已有测试指南中的不足,提出我国应力争承担更多UPOV测试指南研制任务。
  • 田明璐1,班松涛2,袁 涛1, 籍延宝1, 马 超1,李琳一1*
    2018,34(6): 88-9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取水稻倒伏信息,使用小型低空无人机搭载多光谱成像仪,对发生倒伏灾害的水稻田块进行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在多光谱影像上,倒伏水稻与正常水稻的光谱反射率在各个波段上均有差异,其中以绿波段和红边波段差异最为显著。在光谱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构建基于全波段光谱反射率的水稻正常/倒伏分类模型,取分类阈值k=0.5,对多光谱影像上的正常水稻和倒伏水稻进行了有效区分,准确率分别达到98.104%和99.044%,精度能够满足水稻倒伏面积监测的需求。根据分类结果统计出研究区水稻倒伏面积为38074.4m2,占总面积的73.4%。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可以为水稻倒伏监测提供高效、精确的技术支持。
  • 马超,袁涛,姚鑫锋,籍延宝,李琳一*
    2018,34(6): 94-9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农业生产中记录和分析作物叶片病斑等级繁琐及无法自动化的问题,采用非固定拍摄平台田间实拍的方式,通过优化传统图像处理流程中的图像增强、图像几何变换、图像切割等流程,开发了一套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病斑定级系统,实现了简化操作参数输入,快速自动化获取病斑等级的目的。甜瓜叶片试验表明:基于图像处理的方式对叶片及病斑进行分析,其面积离散度小于0.5%,病斑离散度小于5.5%,能够可靠地描述病斑与叶片之间的面积比例,从而对植物叶片病斑进行定级,为科学防治和病害危害程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刘灵芝,侯木缘
    2018,34(6): 100-10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特征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路径基础上,利用在湖北省内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微观层面以家庭人口结构视角研究了人口结构空心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家庭中少儿占比对家庭消费产生正影响,老人占比与妇女占比产生负影响,综合分析得出人口结构空心化总体上会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负向影响,会抑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进而建议应通过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空心化的人口结构调整产品市场供给、继续推行全面二孩等政策合理引导农村居民消费。
  • 王 达,赵志辉*
    2018,34(6): 107-11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长三角区域农业经济特征入手,分析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长三角区域内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实践,以及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方面的探索,并针对如何推进长三角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出了打破目前的分割化、碎片化的“人”、“物”管理模式,使之形成区域化、共享化的“人”、“物”;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合作绩效考评机制;做强做大长三角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使以短期项目为主的创新模式转向长三角区域内以长期科技创新联盟为主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市场化方式吸引创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建议。
  • 和雅妮,奚晓军,査倩,蒋爱丽*
    2018,34(6): 112-11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栽培技术和栽培环境对葡萄品质具有关键调控作用,影响果实中糖、可滴定酸、花色苷、醇类和酚类等物质的含量。本文综述了栽培架势、负载量、施肥、激素应用以及环境调控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分析其中的作用机理,探讨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为优质葡萄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 杜亚楠1,赵笑2,3,范小瑞1,张琪1,赵凯2,3*,许燕1*
    2018,34(6): 117-12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 )是一种新型的恒温核酸扩增技术。本文介绍了RPA技术的扩增原理、引物设计、成本分析及产物检测等内容,归纳了RPA技术与其他等温扩增方法的优缺点;并对RPA技术在病原微生物、基因突变和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希望RPA技术可以获得更多生物学家的关注,更好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二维码

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