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7-3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2017,33(4): .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2017,33(4): .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鲍大鹏1,白 睿2,高英女1,李 燕1,王 莹1*
    2017,33(4): 1-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蛋白质基本理化特性、蛋白质三维结构以及蛋白表面电荷性质等方面,对灵芝中两种真菌免疫调节蛋白LZ-8和LZ-9进行了预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LZ-9蛋白结构柔性较好,N端疏水性更强;利用同源建模构建的LZ-9三维结构模型具有稳定的空间立体结构。比较分析LZ-9与LZ-8蛋白表面静电势能,发现LZ-9中5个突变(R9G、K41Q、D45G、N58D和T89K)改变了蛋白表面静电性质,影响了LZ-9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从而产生了与LZ-8不同的生物功能。
  • 陈明杰1,宋晓霞1,马丹丹1,郭力刚1,赵 妍 1,2*,王晨光2,余昌霞1*
    2017,33(4): 6-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草菇菌丝恢复生长情况和基因指纹图谱方法,研究了采用甘露醇溶液低温保藏草菇菌种的效果。结果表明:不耐受低温的草菇菌种在甘露醇溶液的保护下,能够在4 ℃保藏后快速恢复生长,且10%甘露醇溶液的低温保藏效果要明显优于20%海藻糖溶液;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经甘露醇低温保藏的草菇菌种的基因指纹图谱未发生改变。
  • 李亚南 1,严 明 2 *,冯芳君 2, 3,吴金红 2,徐小艳 2,范佩清 2,梅捍卫 1, 2, 3 *
    2017,33(4): 10-1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幼苗的中胚轴延长特性是影响旱直播出苗和早期幼苗活力的重要性状。水稻品种‘扎西马’与‘旱恢3号’杂交产生F2:3家系群体,黑暗条件发芽幼苗的中胚轴长度呈连续分布,存在双向超亲。具有极端表型的家系中各选1—2株中胚轴最长或最短的幼苗移植大田,分别提取DNA样品,各70个个体DNA等量混合构成2个混合DNA池。采用二代测序平台对混合DNA池进行约70×深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集团分离分析检测到水稻第1、3、6、7、8、9、11、12染色体上18个染色体区域。根据亲本间以及长中胚轴品种光照处理的差异表达模式,推测LOC_Os01g08220和LOC_Os08g15296等2个呈负调控模式的候选基因。
  • 王 旭1,2,张昭寰1,2,潘迎捷1,2,3,赵 勇1,2,3*
    2017,33(4): 16-2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中国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克隆复合体的多样性,利用了PasteurMLST网站上公布的数据,获得了1987—2015年间具有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的来自中国的单增李斯特菌53条菌株数据,进行了克隆复合体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3条菌株数据中可分为44个ST型,以ST 705型居多(共6株,占总数的11.3%);所有提交菌株的来源广泛,以1/2a血清型为主,南方地区的菌株数与ST型数均多于北方地区。利用eBURST软件对数据进行总体分析,共发现了单个ST型18个,两个ST型的克隆复合体5个,四个ST型的克隆复合体1个,五个ST型的克隆复合体1个,七个ST型的克隆复合体1个,其中CC155是最大的克隆复合体(占总菌株的24.5%)。进一步分析得知克隆复合体与菌株来源关系密切。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出CC9与CC155存在较近的进化关系,并且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比核苷酸更加准确。由此可见,基于PasteurMLST网站分析的中国单增李斯特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MLST分型以ST 705为多,克隆复合体以CC155为主,这为进一步研究单增李斯特菌的溯源以及进化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 张兆辉1,2,吴 珏3,姜玉萍1,陈春宏1*
    2017,33(4): 24-2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6份不同基因型瓠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白粉病抗性及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瓠瓜白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B-2、B-3、B-5、B-10、B-11、B-15的抗病性最强;在人工接种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瓠瓜叶片中SOD、POD、PAL酶活性及脯氨酸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B-2、B-3、B-5、B-10、B-11、B-15的酶活性及脯氨酸的含量最高。通过对抗性指标的相关分析,认为SOD、POD、PAL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与瓠瓜白粉病抗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瓠瓜白粉病抗性的初步评价鉴定指标。
  • 黄艳婷,范曾丽*,黄紫筠,黎云祥
    2017,33(4): 29-3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为材料,采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测定其光响应曲线,用5种常用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探讨天名精光响应的最适模型,并分析天名精光合速率与其它光合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直角双曲线改进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得到的决定系数(R2)达0.999,得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为16.34μmol CO2μmol·m-2·s-1,光饱和点(LSP)为1793.65μmol·m-2·s-1、光补偿点(LCP)为39.43μmol·m-2·s-1、暗呼吸速率(Rd)为2.16μmol CO2·m-2·s-1;(2)天名精的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Gs)、光合有效辐射强度(I)、蒸腾速率(Tr)和CO2浓度(CO2R)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呈极显著负相关。
  • 赖小芳1,陈伟强1 *,王健康2,康鑫3,王伯诚1,沈掌雷4
    2017,33(4): 35-3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无菌播种得到的无菌苗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大果型番茄‘7728’3种外植体(叶片、茎段、下胚轴)在激素6-BA、IAA不同浓度组合中的诱导增殖情况,优选出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并采用同样的方法筛选出生根培养基配方,以期建立器官发生与植株再生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是影响分化率的主要因素,其次是6-BA,再次是IAA。3种外植体中叶片平均分化率较高,为71.7%;激素6-BA以添加1.5mg/L较为适宜;激素IAA以添加0.3mg/L较为适宜。将3种因素的最优水平结合在一起,理论最优组合为MS+6-BA1.5mg/L+IAA0.3mg/L,叶片为外植体;试验中最优组合为MS+6-BA2.5mg/L +IAA0.3mg/L,也是以叶片为外植体,理论与实际基本相符。试管苗生根以低无机盐、少糖、无激素的处理组合比较适宜,培养基配方为1/4MS+蔗糖15g/L+琼脂粉5mg/L,生根率达100%,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81%。
  • 韩 晴1,张丹2,卢媛1,许梅玲3,沈新芬4,沈渊4,王义发1,沈雪芳1*
    2017,33(4): 40-4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沪玉糯5号’(紧凑型)和‘沪玉糯2号’(平展型)为材料,研究了3种施肥方法对2种株型玉米产量和相关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施肥方法A2的平均产量最高,为11 531 kg/hm2;‘沪玉糯5号’的产量达12 997kg/hm2,极显著高于‘沪玉糯2号’(9 168kg/hm2)。3种施肥方法在秃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方面差异不显著;2个品种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秃尖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百粒重无显著差异。因此,适宜的尿素施用方法是苗期315kg /hm2,拔节期135kg /hm2;紧凑株型‘沪玉糯5号’产量显著高于平展株型‘沪玉糯2号’,性状表现好。
  • 张平1 刘井涛1 杜斌1 李涛2 钱振官2
    2017,33(4): 43-4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丰地区的机械旱直播稻田杂草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化学除草药剂进行防除试验,从杂草土壤封闭和茎叶处理两个方面入手,寻求防效最佳的组合药剂。结果表明:330g/L施田补EC 618.75g a.i./hm2+240g/L果尔EC126 g a.i./hm2与36%丁噁EC1080 g a.i./hm2+10%稻无草WP 45 g a.i./hm2对机械旱直播稻田播后封闭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36%丁噁EC 1080 g a.i./hm2在土壤畦面有积水的情况下易产生药害;60g/L稻喜OD单独使用、480g/L苯达松AS 与10%韩秋好EC复配茎叶处理对杂草具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除千金子和马唐时韩秋好的剂量需增加至120g a.i./hm2。
  • 李双喜1,2,3,4,张兆辉3,5,郑宪清1,2,3,4,张娟琴1,2,3,4,张翰林1,2,3,4,陈新兵6,吕卫光1,2,3,4*
    2017,33(4): 48-5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秸秆生物质炭对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青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CK(常规)、T1(常规+4 t/hm2)、T2(常规+8 t/hm2)、T3(常规+12 t/hm2)、T4(常规+16 t/hm2)、T5(常规+32 t/hm2)6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可以提升土壤中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的数量,并且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生物质炭施用量成正相关,以T5处理表现最好,真菌数量则以T3最多;T2处理下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较高,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CK提升了18.4%、27.8%和23.0%;青菜VC含量以T3含量最高,达到13.2 mg/100 g,可溶性糖含量以T2处理表现最优,达到1.46%,两者分别是CK的1.42倍和1.31倍,T3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12.8 kg,较CK增产18.5%。研究结果显示,配施8—12 t/hm2的生物质炭对设施青菜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效果显著。
  • 田志慧1,王依明2,吴雪源2,顾春军2,沈国辉1*
    2017,33(4): 55-5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双稃草[Diplachne fusca (L.) Beauv.) ]在上海地区曾有零星的分布记录,该种形态上极易与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 (L.) Nees.) ]相混淆。通过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双稃草已成为上海部分稻田新的优势杂草,并有继续扩张、蔓延的趋势,对水稻生长具有潜在的为害性。今后需要加强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经济阈值和防除技术等研究工作。
  • 杨晓磊1,郑宪清2,李 洁3,朱 恩1
    2017,33(4): 58-6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在外源重金属镉(Cd)梯度分别为0 mg·kg-1、0.5 mg·kg-1、1 mg·kg-1、2 mg·kg-1、4 mg·kg-1、8 mg·kg-1、16 mg·kg-1的供试土壤中种植辣椒,研究其土壤中重金属Cd形态及有效态含量变化,以及辣椒植株内重金属吸收、转运的情况。结果表明:离子态重金属加入土壤后,镉的残渣态所占的比例最高的,水溶态和弱酸提取态在种植辣椒后逐步降低,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镉含量略有增加。土壤Cd的全量及有效态含量对辣椒生长从总趋势上都呈负相关的表现,有效态含量越高,植株生长情况越差,特别在低浓度阶段表现较为明显。当土壤中Cd的有效态为低浓度时,外源Cd浓度增加对作物中富集Cd的作用更强,后期趋向平缓。根系的Cd含量与土壤Cd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成正相关线性关系,相比茎叶和果实,根系Cd的含量与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关系更密切。通过植株中Cd的富集系数研究,可知植株中重金属的迁移是通过根部吸收后由茎叶转运,分布浓度依次为根系>茎叶>果实。
  • 张建汉,袁 伟,易 峰,张 枫
    2017,33(4): 63-6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光明米业下属长江农场的土壤养分状况,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对长江农场农田土壤的5种养分含量与pH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7.4 g/kg、1.61 g/kg、118.4 mg/kg、30.3 mg/kg、156.5 mg/kg,pH为7.74;其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极丰富,有机质、全氮含量丰富,碱解氮含量一般,土壤偏碱性;(2)整体上农场耕作土壤养分状况良好。建议减少磷钾肥的施用,有机肥配合氮肥适当增施。
  • 杜纪红,叶正文*,苏明申,周慧娟,李雄伟
    2017,33(4): 67-7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沪油002’、‘沪油018’、‘中油9号’三个油桃品种进行了大棚栽培和露地栽培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棚内‘沪油002’、‘沪油018’、‘中油9号’三个油桃品种花粉量分别是露地栽培的82.5%、70.0%、70.0%,离体花粉萌发率分别是露地栽培的55.07%、70.66%和32.30%,离体花粉管长度分别是露地栽培的57.06%、77.58%、56.66%,畸形花粉粒比例分别是露地栽培的1.72倍、1.74倍和4.27倍;‘中油9号’受大棚影响花粉活力降低最多,生产上应该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大棚内花期低于0 ℃的时间累积达37 h,高于25 ℃以上时间累积达22 h,而露地桃园低于0 ℃和高于25 ℃以上的累积时间均为3 h;大棚内花期的日温差平均值为16.6 ℃,变化幅度3.2—34.0 ℃,露地花期平均日温差9.54 ℃,变化幅幅度为2.7—16.7 ℃。推测大棚内较长时间的累计低温和较大的日温差是花粉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
  • 施春晖, 王晓庆, 骆 军*
    2017,33(4): 72-7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红阳’、‘金阳’2个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品种的果实为试材,通过人工模拟不同高温及持续时间,统计果实日灼斑发生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活性生理生化指标,探讨猕猴桃果实对高温日灼病的响应。结果表明:在2 000μmol·m-2·s-1高强光下‘金阳’和‘红阳’的阈值温度均为35℃,但‘红阳’果实表皮日灼比‘金阳’延迟2h;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随温度及持续时间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金阳’ 在30 ℃(2h)+ 35 ℃(2h)处理下的日灼斑发生率、MDA含量和SOD活性下均小于35 ℃(4h)热处理下;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温度升高,先升高后期下降;一定范围内逐渐升温锻炼对猕猴桃果实提高高温适应能力有一定作用,并且不同品种间高温抗氧化反应敏感度存在差异。
  • 宋荣浩1,杨红娟2,李超汉2,朱丽华2,顾卫红2*,倪秀红3,陈建才3
    2017,33(4): 77-8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提高‘双色冰淇淋’西瓜的品质和产量,开展了该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双色冰淇淋’西瓜适合上海及周边地区春播设施栽培,最适播种期为1月15日至2月5日,播种过早,因花粉发育不良,坐果率下降,畸形果增多,商品瓜产量偏低;播种过晚,果肉的双色表现不明显,且口感风味下降。该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8250株/hm2,采取双蔓整枝方式为佳,选留主蔓上第10~14节的第2或第3雌花坐果。基肥以硫酸钾225kg/hm2+狮马牌复合肥375 kg/hm2 为宜,膨瓜期分两次沟施狮马牌复合肥(N:P:K=15%:15%:15%)375 kg/hm2,并每5 d叶面喷施1次500倍液狮马牌高钾叶面肥(N∶P∶K =7%∶12%∶40%),每次4.5kg/hm2,比不追肥对照增产37.2%,果实品质显著提高。
  • 杨丹妮1,常丽英1*,沈海斌2,李建勇2,黄丹枫1**
    2017,33(4): 82-8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最佳番茄水肥方案,以番茄品种‘金棚1号’为试验材料,依据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原理,设置不同基质含水量和施肥量组合,测定其对番茄水肥利用效率、产量、综合品质的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基质含水量与施肥量对番茄产量和综合品质影响的模型均达到显著水平,且肥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水,对品质的影响小于水。综合分析推荐番茄水肥方案为苗期、开花坐果期、果实成熟期的基质含水量分别为74%~77%、94%~97%、84~87%,N、P2O5、K2O、Ca、Mg的总追肥量分别为236.7~255.8 kg/hm2、100.05~108.2 kg/hm2、496.65~536.7 kg/hm2、183.45~198.2 kg/hm2、52.8~57.0 kg/hm2。
  • 彭丽英1,何錫忠1,林 鸷1,潘 洁1,徐伟林1*,汪 明2
    2017,33(4): 90-9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猪乙型脑炎病毒的PrM-E基因,经序列测定正确后,通过SalⅠ和EcoRⅠ酶切位点把该基因插入经过同样双酶切的穿梭质粒pDC315中,获得重组穿梭质粒pDC315-PrM-E。重组穿梭载体经过酶切和PCR鉴定后进行测序,证明所插入的基因是正确的。将获得的重组穿梭质粒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BHGlox-E1.3Cre共转化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Ad-PrM-E。经PCR鉴定证明所构建的重组腺病毒含有PrM-E基因。小白鼠免疫28 d后进行间接ELISA检测证明所构建的重组腺病毒在小白鼠体内能够诱导产生抗JEV的抗体,阳转率90%。
  • 周书亭1,2,谢洋洋2,丁思嘉2,罗依然2,郑煜明2,闫清源2,杨志彪2*
    2017,33(4): 93-9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猪流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对小型猪组织脏器的影响,将PEDV流行株SHpd/2012经口服感染5日龄小型猪,待其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且濒临死亡时剖杀,并采集小肠、肠系膜淋巴结、脾、肾、肝等组织脏器制作病理切片进行显微观察,同时利用抗PEDV特异性单抗对各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显示:小型猪在攻毒后24 h即出现猪流行性腹泻的典型临床症状,猪只表现出明显的水样腹泻,同时伴随有呕吐、脱水等症状,甚至出现身体衰竭。解剖观察攻毒组小型猪内脏,可见肠腔内充满黄白色内容物和气体,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其它组织脏器未发现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攻毒组小型猪小肠组织病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脱落、崩解、萎缩。此外,肠系膜淋巴结出血、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脾脏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脾小梁溶解消失,红髓白髓界限不清;肾脏肾小球变性坏死,肾单位结构崩解,模糊不清。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攻毒组试验猪的小肠组织中可检测到大量病毒感染的细胞,而在肺脏、肝脏、肾脏、脾脏等组织中均未检测到PEDV分布。这一结果表明SHpd/2012株与经典毒株相比病变范围有所扩大,为深入研究PEDV致病机制积累了科学数据。
  • 熊慧慧1,2,薛惠琴1,肖长峰1,杭怡琼1,蔡旋1,卢永红1,*
    2017,33(4): 98-10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7日龄雄性鹿苑鸡为材料,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mg/kg AFB1、2mg/kg AFB1,饲养到28日龄,每隔7d观察肉仔鸡生长情况,并测定肝脏GSTs催化底物CDNB(2,4-二硝基氯苯)、DCNB(1,2-二氯-4-硝基苯)、p-NBC(4-硝基氯化苄)的活性,研究AFB1对雄性肉仔鸡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个处理组的28日龄肉仔鸡体重及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降低, 21-28日龄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21-28日龄肉仔鸡料重比显著升高。1mg/kgAFB1组的21日龄肉仔鸡肝脏中GST酶催化DCNB活力显著降低。2mg/kgAFB1组的21日龄肉仔鸡肝脏中GST酶催化CDNB及DCNB活力显著降低。两个处理组的28日龄肉仔鸡肝脏中GST酶催化CDNB、DCNB及p-NBC活力极显著降低。本试验表明,饲喂含1mg/kgAFB1或2mg/kg AFB1的日粮21天,肉仔鸡的生长会受到抑制,肉仔鸡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活性会降低,且饲喂含AFB1的日粮时间越长,肉仔鸡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受到的抑制越明显。
  • 廖荣荣,吕玉华,丁宏林,林月霞*
    2017,33(4): 103-10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崇明白山羊在不同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肉质情况,对舍饲圈养和半舍饲半放牧模式下崇明白山羊的生长性状及肉质性状进行研究,并首次揭示了崇明白山羊羊肉氨基酸的组成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除宰前活重、肉色L、肉色a和肉色b等性状在两种不同养殖模式山羊中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性状均差异不显著。其中,半舍饲半放牧下羊的宰前活重显著高于舍饲圈养组,肉色L、肉色a和肉色b值均高于舍饲圈养组,而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山羊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等均无显著差异。
  • 王惠影1, 2,吴胜利2,刘 毅1,龚绍明1,王 翠1,杨云周1,何大乾1*
    2017,33(4): 107-11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相同日龄、相同条件养殖且体重相近的4周龄罗曼鹅为材料,分别饲喂4种不同能量蛋白水平的日粮,研究日粮能量蛋白水平对罗曼鹅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代谢能水平对8周龄罗曼鹅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显著,粗蛋白水平及能量蛋白的互作效应则影响不显著。罗曼鹅对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中的粗蛋白与能量表观利用率差异不显著;对不同能量水平日粮中的粗蛋白与能量表观利用率差异极显著,且有随粗蛋白和能量供给量增加,日粮粗蛋白质与能量表观利用率下降的趋势;能量蛋白互作效应影响不显著。各组试验鹅屠宰性能无显著差异,能量蛋白的交互作用对腹脂率影响显著,对其它指标影响不显著。可见,日粮能量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5—8周龄的生长性能、养分利用率和屠宰性能,对粗蛋白水平影响不显著。
  • 王凯晨1 2,乔勇进1*,王梦晗1,王 晓1,钟敏增3
    2017,33(4): 112-11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芹菜为试验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芹菜多酚氧化酶(PPO)的酶学特性和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芹菜PPO的最适温度为36℃,最适pH为5.0;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柠檬酸和氯化钙等抑制剂对PPO有明显抑制,其中L-半胱氨酸抑制效果最佳,10 mmol/L可完全抑制芹菜PPO活性。
  • 邵毅1, 2,沈源源1, 2*,刘海燕1, 2,陈佼佼3,姚春霞1, 2,周昌艳1,2**
    2017,33(4): 117-12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调查上海地产草莓细菌污染情况,从8个区采集231个草莓样品,筛查了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等4种致病菌,测定了菌落总数,并筛查鉴定了对头孢霉素(CTX)、磺胺甲恶唑(SUL)、四环素(TET)、强力霉素(DOX)、红霉素(ERM)、环丙沙星(CIP)和萘啶酸(NDS)等7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16%,未检出其他3种致病菌,菌落总数在1.0×102 —3.0×107 cfu/g,细菌污染整体风险较低;CTXr、NDSr、CIPr和ERMr耐药菌水平较高,分别属于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sp.)、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泛菌属(Pantoea rodasii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等属,存在潜在的耐药性迁移风险。
  • 瞿洋1,2,索玉娟2,徐斐1,赵志勇2,曹慧1,晏绍庆3*,周昌艳2*
    2017,33(4): 121-12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生菜中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和单增李斯菌的同时快速检测,将前期开发的SSEL增菌技术与多重PCR联用,对SSEL的增菌性能、SSEL增菌液的处理方式、多重PC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菜样品经SSEL增菌24 h后,4种目的菌含量均可达105 CFU/mL;以SSEL增菌液及其DNA提取物为模板的多重PCR均能检测出生菜中的4种目的菌,灵敏度分别为105 CFU/mL和10-2 ng/μL;SSEL结合多重PCR对测试菌株的特异性达100%。
  • 陈旭1,毕军芳2,黄攀攀3,周慧娟4,李琳一4 *
    2017,33(4): 127-13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保鲜冷库监测数据封闭、告警信息无法实时通知用户等不足,利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对传统冷库进行改造,构建基于移动App的冷库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对冷库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主要指标的在线监测。结果表明:冷库监控App系统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掌握冷库运行状态,监测数据还能为农产品保鲜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 龙 腾1,董 婷1,2,付冬梅1,3,刘 静1,马 佳4*
    2017,33(4): 132-13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土地供求矛盾问题突出,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城市建设用地供给不足的问题。2015年初中央正式授权试点区县开展入市实践活动以来,各地实践成果丰富。选择5个区县试点,从入市过程、收益分配、入市问题等不同方面对比分析各试点入市模式的特点,总结试点入市模式特色经验,为入市管理提供参考。
  • 刘永健1, 2 ,耿 弘1* ,孙文华3 ,李传武2,张 娟1 ,褚晓潇1
    2017,33(4): 138-14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政府、集体、农户三个层面对宅基地上市流转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风险评价指标确定权重,并结合江苏两个典型地区的调研,应用灰色聚类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政府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财政收入下降及贫富差距拉大,农村集体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腐败现象及社会面不稳,农户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利益受损及失去保障;且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结构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所面临的风险类别、风险等级不尽相同。为防范风险,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差别化推动宅基地上市流转、拓宽并优化财政收入渠道、制定合理的流转规则、公平有效地分配流转收益以及健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等。
  • 钱婷婷1,2,赵京音1,2*,杨 娟1,2,邵 芳3,王美凤1,2,陈 旭3,郑秀国1,2
    2017,33(4): 146-15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农产品价格监测体系的建设现状及其农产品价格监测体系中数据来源、采集方法及监测预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监测体系覆盖范围广,监测的农产品种类较多,但数据种类以价格数据为主,与价格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数据缺失较多;数据采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基于智能、便捷的采集手段还未被广泛应用;国内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大数据方法将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监测预警方法研究较丰富,但稳定可靠的预测模型有待开发。
  • 周 彤,刘 涛,武 威,陈 雯,陈 晨,李 瑞,姚照胜,孙成明*
    2017,33(4): 152-15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热点,作物模型作为“数字农业”的核心,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更为优化的参数,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模拟与预测。以作物模型ORYZA 2000、CERES、DNDC、Aqua Crop、APSIM以及CCSODS为例,介绍了其起源与发展,分析其原理、结构组成和研究应用,归纳各模型的参数,并从手动获取与自动获取两个方面总结了各模型的输入参数。最后展望了作物模型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作物模型与栽培优化原理结合,二是作物模型与“3S”技术结合。通过对模型的概述及参数的总结,为作物模型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依据。
  • 王伟荣1,陈 旭2*,蒋美艳1,张秋丽2,张俊英1,周熙荣1,李秀玲2,孙超才1**
    2017,33(4): 160-16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上海双低油菜育种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油菜品种遗传改良的成效。通过对 2009 年以来上海地区油菜生产面积和地域分布、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等的调查,分析了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合上海当地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促进上海市油菜育种和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二维码

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