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2020,36(5): .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2020,36(5): .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遗传育种·分子遗传学

  • 陈振挺1,冯芳君2,3,严明2,范佩清2,马孝松2,吴金红2,梅捍卫1,2,3*
    2020,36(5):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利用30份水稻品种资源,观测淹水萌发过程中胚芽鞘长度的动态变化,确定水稻淹水发芽相关性状的鉴定方法;然后,对一套250个品种的水稻自然变异群体,分别在淹水和正常条件下开展发芽试验,观察其发芽率和测量幼苗胚芽鞘长度。结果表明:大部分参试品种不具备淹水发芽成苗能力,胚芽鞘长度差值的变异系数达到28.5%,提示参试群体的淹水发芽能力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粳稻品种的淹水发芽能力优于籼稻品种。模拟直播淹水试验表明,淹水发芽胚芽鞘长度与成苗率密切相关;筛选出‘隆化毛葫’‘丽江新团黑谷’‘高阳淀稻’‘黄皮糯’4个高成苗率的优异种质,可用作耐水直播水稻育种的亲本材料。
  • 阮新民,从夕汉,施伏芝,罗志祥*
    2020,36(5): 7-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市场上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及常规籼型水稻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氮肥水平,研究其对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低氮处理>正常施氮处理>不施氮处理,低氮水平下变异系数为20.89%—121.37%。水稻单株产量均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对筛选出的双高效型(第I象限)水稻品种‘XY52’、‘IIY52’、‘9311’、‘JLYHZ’、‘LY391’进行回归分析,发现‘IIY52’的产量潜力最高,‘XY52’节氮能力最强,其经济效益产量最高时较正常供氮水平节氮20.12%。对双高效型品种进一步进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筛选,发现 ‘XY52’、‘IIY52’、‘LY391’为高产氮高效型水稻品种。研究结果可为氮高效水稻品种评价与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
  • 鄢圣敏,王开,杨川航,周大宾,万山,殷伟,曾玉清,杨华伟*
    2020,36(5): 12-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14—2018年在自贡农团稻瘟病重发区建立田间自然诱发稻瘟病圃,用7个水稻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病圃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圃分离出病菌小种7群26个生理小种。分析该病圃稻瘟病菌小种演变的特点,发现该病圃ZA群、ZB群在2014年为优势种群,ZC群为主要种群之一,2018年优势种群只有ZB群。对9 283份次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进行评价,发现2017年供试材料叶瘟、颈瘟发病表现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年份叶瘟、颈瘟发病的相关性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
  • 作物栽培·生理生化

  • 袁泉,吕巍巍,黄伟伟,孙小淋,吕卫光,周文宗*
    2020,36(5): 17-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鳅共作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泥鳅生长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探讨稻鳅共作模式下的施肥特征。结果表明: 各处理间泥鳅平均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泥鳅体重差异显著,稻谷和稻秆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减氮50%处理的稻谷产量最高, 为6850 kg/hm2, 无肥处理的稻谷(6100 kg/hm2)和稻秆产量均最低; 无肥处理泥鳅平均成活率最高, 但泥鳅体重显著低于减氮30%和50%处理。施肥处理的溶解氧、总氮含量相较于无肥处理均有大幅上升,高温季节氨氮含量明显高于无肥处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减氮50%处理综合得分最高, 综合效益最好, 无肥处理综合得分最低, 其中减氮50%处理泥鳅生长因子贡献最高, 而无肥处理水稻产量因子贡献最低, 常规施肥处理泥鳅成活因子贡献最低。研究结果表明: 稻鳅共作模式应实行化肥减量, 氮肥减量影响效果大于磷肥减量效果, 以减氮50%(纯N 150 kg/hm2)综合效果最好。
  • 杨冬艳,桑婷,冯海萍,赵云霞
    2020,36(5): 23-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番茄和辣椒秸秆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途径,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番茄和辣椒秸秆直接还田和堆肥还田初始阶段对各自蔬菜幼苗生长、根系酶活性的影响特征及化感效应。结果表明:番茄和辣椒秸秆2种还田方式处理显著提高了番茄根系保护酶(SOD、POD)活性,但降低了辣椒根系SOD的活性,对辣椒POD活性和CAT活性影响不一致。番茄和辣椒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对二者幼苗根系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生长量下降,壮苗指数降低,对自身蔬菜幼苗的抑制效应更强;堆肥还田处理则显著促进了二者幼苗根系生物量的积累,增加根系活力,显著提高了壮苗指数,且效果优于鸡粪施肥处理。因此,在设施蔬菜生产中优先推荐番茄和辣椒秸秆堆肥还田利用方式。
  • 李振宙,王炎,吴兴慧,周良,李振东,黄凯丰[1]
    2020,36(5): 29-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磷肥对苦荞根系形态、农艺性状、灌浆特性、充实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荞2号’的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以MP处理最高,HP处理最低;根系平均直径以LP处理最高,MP处理最低。磷肥处理能显著增加‘晋荞2号’的株高、子叶节高度和主茎节数;‘晋荞2号’的1—2节节间长度以LP和MP处理最高,1—2节节间粗度以HP处理最高,0P处理最低;磷肥处理对‘晋荞2号’的主茎分枝数无明显影响;‘晋荞2号’的形态参数(N值)以MP(中磷)处理最低,HP(高磷)处理最高;灌浆起始势(R0)以MP处理最高,HP处理最低;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G)以MP处理最短,HP处理最长;‘晋荞2号’的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速率为最大时的生长量与籽粒生长终值量比值(I)、灌浆活跃生长期(D)均以HP处理最大。‘晋荞2号’的充实度和产量以MP处理最大,HP处理最小,两者分别相差达1.14和1.33倍。可见,中磷处理促进了苦荞的灌浆,提高了充实度及最终的产量。
  • 园艺·园林

  • 丁小涛,张帅磊,褚英琪,何立中,王虹,周强,余纪柱*[1]
    2020,36(5): 35-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废弃岩棉和废弃营养液的有效利用是困扰现代温室发展的重要问题。以青菜为研究对象,测量了其在新、废岩棉和新、废营养液栽培中的生长变化,以及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产量和重要品质参数。结果表明:不管是新、废营养液,废弃岩棉处理的青菜生长量和光合作用明显好于新岩棉处理,废岩棉新营养液和废岩棉废营养液处理的青菜产量显著高于新岩棉新营养液和新岩棉废营养液处理(分别提高13.5%和20.2%;14.4%和21.2%),这可能和废岩棉中含有较多的营养元素有关;同时各处理品质差异不大,其中可溶性糖、总酚、类黄酮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废岩棉和废营养液处理并没有显著降低青菜的品质,同时也没有使青菜中的硝酸盐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发生剧烈变化。本试验为现代温室废弃岩棉和排液的循环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余昌霞,赵妍,查磊,汪虹,杨焕玲,陈明杰,郭倩*,李正鹏
    2020,36(5): 4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草菇工厂化栽培主栽品种‘9715’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草菇液体菌种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培养条件(培养温度、装液量、接种量、转速)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草菇9715’菌株液体菌种优化的配方为:葡萄糖25 g/L,酵母浸粉4 g/L,KH2PO4 1 g/L,MgSO4 1 g/L;最佳培养条件是为:摇瓶装液量120 mL,接种量为2%,培养温度为32 ℃,转速为125 r/min。
  • 朱丽华1,李超汉1,杨红娟1,宋荣浩2,顾卫红1﹡
    2020,36(5): 46-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青酥七号’是以‘青酥五号’为母本、 ‘早绿皮’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后连续自交系统选育而成的夏播菜用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全生育期约98.0d,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鲜荚平均产量达19490.3kg/hm2以上。该品种标准荚长6.5cm,标准荚宽1.5cm,鲜籽百粒重98.2g,易烧煮,吃口糯性,微甜。‘青酥七号’于2018年7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宋云鹏,龚繁荣*,张丽丽,刘凯歌
    2020,36(5): 50-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辣椒‘苏椒五号’为试材,通过营养液栽培的方式,研究外源加硅对NO3-胁迫下辣椒幼苗生长及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50 mmol/L NO3-胁迫下,辣椒幼苗的株高、根长、干鲜重均降低;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及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能力显著下降;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等氮代谢酶的活性显著降低,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降低幅度增大;辣椒叶片和根系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添加150 mmol/L NO3-+1 mmol/L Si处理能提高辣椒生长势与干鲜重;叶片中光和色素含量和光合能力增加;氮代谢酶活性有所增加,促进了植物对NO3-的吸收以及NH4+向氨基酸的转变,降低了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综上,外加一定浓度的K2SiO3可缓解NO3-胁迫对辣椒幼苗的伤害。
  • 张春英,张杰,龚睿
    2020,36(5): 56-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滨木槿和木槿干种子为材料,进行不同剂量(200—500Gy)的辐照处理,分析辐照对其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和幼苗株高、地径及节间长的影响,探讨两种木槿电子束辐照的适宜剂量和诱变效应。结果表明:在辐照剂量范围内,两种木槿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均有所下降,其中成苗率随辐照剂量增加显著降低;在较高剂量(350Gy以上)辐照下,海滨木槿幼苗的株高、地径和节间长均显著降低,在较低剂量(200Gy)辐照下,其幼苗株高显著升高,200—300Gy辐照组地径显著降低,节间长无显著变化;不同辐照组木槿幼苗株高显著降低,地径与节间长无显著变化。根据成苗率和幼苗诱变效应分析,估算海滨木槿干种子电子束适宜辐照剂量为195.18—292.76Gy,木槿为161.58—242.36Gy;电子束辐照在高剂量下显著抑制两种木槿幼苗的生长,低剂量下有促进海滨木槿株高增加的作用,但对木槿幼苗株高有抑制作用。
  • 畜牧·兽医

  • 杨云周1,王惠影1,王翠1,刘毅1,龚绍明1,程国华2,何大乾1*
    2020,36(5): 6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填饲方法和性别对填饲后朗德鹅肥肝重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填饲方法对肝重、血清生化指标具有显著影响,性别对肝重无显著影响,仅对生化指标中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具有显著影响。生化指标中,TBIL、DBIL和TBA均与鹅肥肝重呈显著正相关,是用于选择肥肝高产个体的潜在生化标记。
  • 张俊平1,2,李春华1,蒋凤英1,林鸷1,倪建平2,赵本进2*,杨惠萍1
    2020,36(5): 64-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的适宜免疫途径,采用3批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实验室制品分别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两种途径免疫30d低抗体幼龄鸽(HI抗体≤2)和120d低抗体青年鸽(HI抗体≤2),观察试验鸽的精神状况和疫苗的局部吸收情况,每2周对试验鸽进行采血,测定HI抗体,直至免疫后20周,分析试验鸽两种免疫途径免疫试验鸽的临床症状和产生的抗体差异。结果表明:两种免疫途径免疫的试验鸽均无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免疫后2周抗体在4.0 log2以上,两种免疫途径免疫抗体差异不显著(HI抗体差异在0.2log2以内)。因此,在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中规定:该疫苗的免疫途径为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
  • 资源环境·植物保护

  • 周德平1,2,吴淑杭1,2,褚长彬1,2,赵 峥1,2,王伟荣3*
    2020,36(5): 68-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油菜在上海地区作绿肥种植的应用价值,研究了‘沪油17’不同压青还田量对后茬水稻(‘清香软粳’)产量、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油17’压青还田量在15—22.5 t/hm2 时,后茬水稻‘清香软粳’产量略有增加;土壤速效N、P含量高于无绿肥还田处理(CK);可培养细菌数量增加,种群比例上升,波动范围为65.6%—70.8%,比CK高10.2%—15.3%。油菜还田量与后茬水稻产量、土壤细菌数量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为0.84和0.82),与土壤碱解N、速效P、有机质、pH、可培养微生物总数和B/T值呈中度正相关(r分别为0.60、0.67、0.57、0.53、0.66和0.58)。油菜15 t/hm2压青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源综合代谢活性最强,生物多样性较高,Shannon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还田量处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A/F、B/F值最高,F/T值最低,更有利于土壤微生态系统稳定。研究表明,‘沪油17’作绿肥种植盛花期时在上海地区的压青还田量以15—22.5 t/hm2为宜,还田后可促进后茬水稻增产,发挥土壤培肥和生态保育效果。
  • 武银玉1,2,曹亚萍2,范绍强2,赵 飞1,邢 鲲1
    2020,36(5): 74-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麦长管蚜的抗性机理,为麦蚜的区域化治理和可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山西省南部麦区三个不同地理种群麦长管蚜对5种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并分析了麦长管蚜对供试药剂的抗药性水平与不同解毒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山西省南部麦区麦长管蚜种群对抗蚜威、毒死蜱呈低至中抗,对吡虫啉的抗性处于敏感或敏感性下降阶段,对啶虫咪和高效氯氰菊酯无抗性或仅处于敏感水平;韩村、张礼种群麦长管蚜三种解毒酶活性相比室内敏感种群均有显著提高,洪堡种群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有显著提高;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三种解毒酶共同作用可降解吡虫啉对麦长管蚜的毒性,其中,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起正向效应,谷胱甘肽-S-转移酶起间接效应;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对抗蚜威抗药性起主要作用;羧酸酯酶对毒死蜱抗性呈现正向效应。
  • 孙会峰,周胜* ,张继宁,张鲜鲜,王从
    2020,36(5): 79-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沪旱61’(节水抗旱稻)和‘秀水134’(普通水稻,作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和节水两种灌溉处理,研究节水灌溉对稻田温室气体和面源污染协同减排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处理相比,‘沪旱61’和‘秀水134’节水灌溉处理的CH4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89%和67%;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提高37%和186%;‘秀水134’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相对增加5%,‘沪旱61’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相对减少43%;‘沪旱61’总径流量、TN径流损失量和TP径流损失量分别降低74%、77%和65%,而‘秀水134’则相对分别减少71%、71%和74%。然而,节水灌溉处理会造成一定的减产风险,‘沪旱61’的减产幅度(12%)低于‘秀水134’(17%)。在常规/节水灌溉处理下,‘沪旱61’和‘秀水134’的稻谷产量间均没有显著差异,栽培种植‘沪旱61’可相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径流量及TN/TP径流损失量。
  • 曹亚茹,沈文忠,张绪美,胡青青
    2020,36(5): 86-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蚓粪肥在葡萄生产上的应用,以“夏黑”葡萄为试材,通过栽培试验研究化肥中添加蚓粪肥对葡萄生长、品质以及产量的影响。在比常规施肥减量30%的条件下,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肥;CF:单施化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分别为0.02 kg/m3、0.03 kg/m3、0.05 kg/m3);CF+VC:化肥+蚓粪肥(尿素、磷酸二胺、硫酸钾分别为0.012 kg/m3、0.018 kg/m3、0.03 kg/m3,蚓粪肥3kg/m3);VC:全量蚓粪肥(9kg/m3)。结果表明:(1)蚓粪肥能显著促进葡萄的生长发育,但VC处理因养分不足会引起葡萄枝条生长过于细长;(2)添加蚓粪肥有效促进葡萄萌芽和成花,花序数和每结果花序数比不施肥分别增加40.0%、25.0%,但对葡萄大小的影响不显著;(3)蚓粪肥的添加能够提高葡萄果实可溶性固酸物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含量;(4)无机化肥和蚓粪肥均能促进葡萄的生长发育,增加葡萄产量,化肥与蚓粪肥混合施用对提高葡萄产量的效果最为显著,单穗质量和产量分别比不施肥提高了27.71%、26.93%;(5)葡萄产量高低基本表现为:化肥+蚓粪肥>全量化肥>全量蚓粪肥>不施肥。
  • 质量标准·农业气象

  • 李会贤1,2,赵晶2,3,姚春霞2,4,黄柳娟2,冯博2,王华5,6,王卫国7,邵毅2,4*
    2020,36(5): 91-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施有机肥对生菜及土壤中抗生素耐药菌的影响,用盆栽试验和平板计数法研究了施肥后采摘期生菜和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对四环素(TET)、强力霉素(DOX)、磺胺甲恶唑(SUL)、头孢噻肟(CTX)、红霉素(ERM)、环丙沙星(CIP)和萘啶酸(NDA)等7种抗生素的耐药水平,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筛查了8种耐药基因和整合酶基因的存在情况。结果表明:栽培30 d的生菜表面未筛查到四环素耐药菌TETr和强力霉素耐药菌DOXr,其他生菜中7种耐药菌占总菌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土壤中TETr、CIPr、NDAr、ERMr和SULr 5类耐药菌的占比在施肥后均显著增加;施肥后45 d内,生菜和土壤中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因此,施用富含耐药菌的有机肥会提高采摘期生菜及土壤中可培养耐药菌的污染水平。
  • 周涛
    2020,36(5): 96-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81—2018年上海市11个自动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上海市高温日数的时间变化特征,采用ArcGIS插值法分析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各区高温日数的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中2000年之前,市区和近郊的升幅总体相当,但2000年之后,近郊升幅加快并超过市区,而远郊升幅始终较为平缓且落后于市区和近郊;上海市各区高温日数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其中7月上旬—8月中旬占比最多(占比超80%);市区和近郊的高温日数存在明显的突变特征,其中分别在1992年和1999年出现了突变,而远郊并未出现;上海各区高温日数存在3—6a的变化周期;上海高温日数在空间上呈现“由内(市区)向外(郊区)递减”的分布特征,而高温极值中心则出现在近郊;5—9月上海地区农作物应种植耐高温的品种,早熟稻和蔬菜等宜种植在远郊,近郊种植常规稻和耐高温的作物。该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农业结构调整、土地规划等提供技术参考。
  • 杨璐,廖享1,虞游毅2,程平1,李宏1
    2020,36(5): 103-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评估苹果中五氯硝基苯、六氯苯、七氯和百菌清4种有机氯农药残留含量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根据数学模型,对检测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体积、样品称量、标准曲线及测量重复性各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定,计算测量结果的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显示:五氯硝基苯、六氯苯、七氯和百菌清不确定度结果可分别表示为(k=2):0.1448±0.0057mg/kg、0.09702±0.0048 mg/kg、0.07140±0.0041 mg/kg、0.2002±0.0087 mg/kg。标准曲线拟合及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是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 史艳姝1,李军1,辛跳儿1, 周宇1,薛正平1,顾春军2
    2020,36(5): 109-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青菜品种‘华王’为试验材料,研究涝害对夏季青菜叶片损失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菜叶片损失率与叶龄先呈正比后呈反比关系,与淹水时间呈正比关系;6叶龄青菜各淹水历时处理间的叶片受损率无显著差异(P>0.05),8叶龄青菜淹水24 h处理与淹水1 h、4 h处理的叶片受损率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淹水历时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随受淹结束后日数的增加,青菜叶片受损率增大,植株密度则降低,鲜重和干物质重减少,且达到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为青菜涝害损失评估及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 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信息技术

  • 田明璐1,班松涛2,袁涛1,王彦宇1,马超1,李琳一1*
    2020,36(5): 115-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使用无人机平台搭载多光谱成像仪,获取研究区蔬菜地块的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对影像上各类蔬菜的光谱分析表明,在各个波段上,不同种类蔬菜之间光谱具有一定的差异;使用多种分类方法对影像上各类蔬菜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基于像元的分类效果较差;面向对象分类法能够有效识别和区分不同种类的蔬菜,分类图中各类蔬菜的分布与实际情况一致,Kappa系数大于0.9,总精度达到90%以上,与基于目视解译的各类蔬菜种植面积结果相比较,误差在7.5%以内。综上,以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使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可以实现对蔬菜种植信息的自动化监测。
  • 周洲,张莉侠*
    2020,36(5): 122-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科技服务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上海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需求状况的调研数据,对经营主体的农业科技服务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普遍比较迫切,农业技术是否增产、是否节约劳动力、是否可靠以及技术采用的成本成为影响其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主要因素。资金缺乏、担心新技术的风险以及技术复杂不好掌握是制约经营主体新技术采用的主要因素。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的适用性和易掌握性较为看重,技术采用后配套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也是经营主体采用新技术时比较关心的内容。农技推广人员是经营主体了解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方式,农技人员的现场指导被认为是最可靠的农业科技信息获取渠道。另外经营主体也迫切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市场销售信息、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政策传达等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从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的推广形式、加强农产品销售及相关政策支持、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扶持力度、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运行机制以及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 王丽媛,马 莹1,邵 芳2,马 佳1*
    2020,36(5): 130-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水产消费市场,其水产品市场分析与后市展望对完善我国水产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受养殖端自然灾害因素、多重政策因素以及消费端水产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上海水产品价格总体高位运行,呈上扬态势,交易量呈下滑态势。预计在水产品市场提质增效调整的背景下,后期水产市场供应逐渐趋向稳定。消费市场多元化、消费常态化的升温升级,将导致中高档海产品价格涨幅较大,水产品价格总体温和上涨。为稳定后市、确保水产市场提质增效持续有效推进,提出推进水产养殖结构优化、提升水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加强市场预警体系建设、创新“互联网+”渔业、维护国际市场贸易稳定等相关政策建议。
  • 蔡淑芳,刘现,吴宝意,王涛,廖水兰,郑鸿艺,雷锦桂*
    2020,36(5): 136-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小白菜器官生长动态模型,以小白菜品种‘春油5号’为试验材料,在温室环境内测定环境温度数据以及小白菜的株高、叶数、叶面积、茎粗、根长和鲜重,建立基于有效积温的小白菜器官生长模拟模型,并利用分期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小白菜株高、叶数、叶面积、茎粗与平均有效积温表现为二项式关系,根长、鲜重与平均有效积温表现为三项式关系。模拟模型对小白菜株高、叶数、叶面积、茎粗、根长和鲜重的相对预测误差RE较小,分别为5.00%、3.90%、7.66%、9.42%、2.83%和8.42%,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模拟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均较高,分别为0.983、0.992、0.993、0.986、0.997和0.994,表明两者之间吻合度较好。基于积温法建立的模型可为小白菜器官生长动态模拟提供参考。
  • 刘长娥,程彬彬*,原源,马桂莲
    2020,36(5): 141-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文献计量与专利计量法,基于CNKI和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根据发文量、关键词、专利量、专利技术等指标,分析我国香菇育种的研究与应用发展态势。结果显示:我国香菇菌种的选育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取得了成果,90年代进入研究高峰。香菇育种技术80年代中期得到应用,2000年中期相关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同地区香菇育种研究机构间缺乏合作。
  • 综述

  • 张树山1,2,韩雪峻2,姜红菊2,戴建军1,2,吴彩凤1,2,孙玲伟1,2,张德福1,2*
    2020,36(5): 148-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配子(精子和卵母细胞)、胚胎和体细胞等遗传物质的冷冻保存(即“静态保种”)对地方猪种进行遗传资源备份,可大幅度地降低传统活体保种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通过对我国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保护现状、“静态保种”涉及技术和国内外畜禽“基因库”进展等方面展开综述,指出在目前非洲猪瘟形势仍十分严峻的背景下,整合科研单位、养猪企业和专门保种场力量,利用精液、体细胞和胚胎等冷冻保存技术对我国现有地方猪种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显得尤为紧迫和意义重大。
  • 姚东伟1, 吴凌云1, 沈海斌1,田守波1,李明2*
    2020,36(5): 153-1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种子引发是种子商业生产中为促进萌发、提高活力广泛使用的一种处理技术。种子引发具有加速发芽、提高抗逆性,打破种子休眠的效果。本文概述了种子引发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种子引发的主要效果及机理,并对今后种子引发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维码

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