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09-3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2018,34(5): .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2018,34(5): .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郑盛阳,赵海涛*,吴玉凤,赵雷明,李天鹏,钱如琰,单玉华,封克
    2018,34(5): 1-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蚯蚓消解牛粪产生的蚓粪替代20%的无机复合肥,以基肥的方式施用于温室大棚条件下已连作3年黄瓜的劣变土壤中,探讨蚓粪施用对黄瓜生长发育及盛果期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基肥相比,施用无机复合肥(750 kg/hm2)对黄瓜盛果期的温室连作劣变土壤的氮磷钾碳等元素赋存和对土壤基本性质影响不显著,对黄瓜产量和品质也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黄瓜株高;低量蚓粪(300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EC值以及黄瓜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CEC和pH值;中量蚓粪(600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CEC和EC值,以及黄瓜单果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也显著增加了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大量蚓粪(2400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CEC和EC值,以及黄瓜产量和单果重,但显著降低了黄瓜株高。综合来看,推荐采用6000kg/hm2蚓粪替代20%的无机复合肥作为基肥施用于温室连作劣变土壤。
  • 李朝英1,郑路1,2*
    2018,34(5): 8-1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准确高效地测定土壤有机碳(TOC)含量,研究了土壤颗粒粒径及进样量对TOC分析仪测定土壤TOC含量的影响,比较分析了TOC分析仪法与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沸水浴测定TOC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过60目筛的颗粒进样量在175-275mg,所测TOC含量与过100目筛的颗粒无显著性差异,TOC含量的变异系数(CV)<3%,加标回收率在98%-102%,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及准确性良好。酸性土壤的无机碳(IC)为0,总碳(TC)=TOC;TOC分析仪与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沸水浴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两者相关性良好。TOC分析仪对有机碳含量高、中、低样品的检测结果准确稳定,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沸水浴测定TOC含量>15mg/g样品的准确性与TOC分析仪法相当,测定TOC含量5-15mg/g样品的准确性有所下降。
  • 徐珍,王倩,陈辉,宋晓霞,尚晓冬,黄建春
    2018,34(5): 14-1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适合于稻秸秆资源丰富的中国南方地区工厂化生产栽培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和育种的亲本菌株,对比AS2796、W192、W2000、8301、8302、J5、A15共7个双孢蘑菇菌株分别在稻秸秆为主要培养基质和麦秸秆为主要培养基质的条件下的出菇时间和产量等方面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在稻秸秆基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双孢蘑菇菌株W2000、W192和J5出菇最早,A15和8301出菇最慢;白色品种8301和W2000产量最高,棕色品种8302和J5产量最低;8302、W192和AS2796菇型较好、菌盖较厚,8302和J5菇质最好。综合分析认为白色品种8301、W2000和W192是较为适合的栽培菌株和育种亲本。
  • 丁小涛1,2 周 强1,2 何立中1,2,余纪柱1,2,姜玉萍1,2*
    2018,34(5): 19-2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甜椒不同部位叶片的光合生理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对荷兰品种Palermo RZ在玻璃温室中的长季节栽培,研究了玻璃温室中甜椒不同部位叶片(上部、中部、下部)光合作用日变化,同时测量了不同部位叶片大小、单位叶面积质量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管晴天或者阴天,饱和光强下,甜椒叶片有较强的光合作用潜力,甜椒晴天光合作用潜力要明显大于阴天的;甜椒上部叶片光合作用最强,但在晴朗天气下可能会出现短时光合“午休”现象;中部叶片净光合速率较上部叶片略低,下部叶片净光合速率最低,但仍有一定的光合能力。甜椒上部和中部叶片淀粉含量较低,而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较高,是叶片光合产物的主要输出源,下部叶片虽然淀粉含量最高,但是叶片中仍有较多可溶性糖含量。甜椒栽培生产中应尽量增加温室透光率,尤其是8:00-16:00,同时注意维持老叶的生长,充分发挥其所有叶片的光合潜力。
  • 李 萍,冯晓东*
    2018,34(5): 26-3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延安市人工林主要树种刺槐光合生理生态特性与生态效应,为陕北地区刺槐人工林建设提供依据。采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仪(德国)对延安市人工林主要树种刺槐的光合生理特性和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刺槐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首峰(5.03 μmol·m-2s-1)出现在11:00,次峰(2.22 μmol·m-2s-1)出现在15:00,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②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刺槐的净光合速率(A)与相对湿度(RH)、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外界CO2浓度(Ca)呈正相关,与T和T1呈负相关,光合午休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气孔因素决定;③刺槐的光饱和点(LSP)较高、光补偿点(LCP)低,分别为1 499.2 μmol·m-2s-1,1.9 μmol·m-2s-1,是典型的阳生植物。④刺槐的固碳释氧(1 069.45 g)能力较弱,降温增湿(329.24 kg)能力较强。刺槐的光合特性由多种生理生态因子共同决定,这些生理生态因子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在人工林的选择和配置过程中,采取多个树种结合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整个绿地系统生态效应的目的。
  • 顾春军,张珍,王治雄,王依明,王冬翼,李逸龙,吴雪源,纪惠忠
    2018,34(5): 33-3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出高杆品种矮化处理的适宜浓度,对粳籼杂交水稻品种‘浦优201’本田期进行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试验。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粒数、茎秆节数、节间长度及茎秆干物质重跟多效唑浓度呈负相关;千粒重与多效唑浓度呈正相关,穗数跟浓度没有相关性;同时,浓度对生育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考虑株高和产量构成等多重因素,在拔节前喷施900 mg/L多效唑最为适宜。
  • 张丽霞1 ,余飞宇2 ,闫 影1 ,王冬兰2,李瑞清1 ,曹黎明1 ,万常照1 ,吴书俊1
    2018,34(5): 37-4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影响长三角地区粳稻食味品质的主要因素,根据2015年和2016年分别测定的54份粳稻种质的稻米食味理化指标、RVA谱特征值及米饭食味值,分析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主要成分分析。两年的结果均表明:粳稻稻米AC与GC呈极显著负相关;二者与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中CPV、SBV、CSV、BDV及米饭食味值相关性极其显著。两年主成分分析均表明,这些指标可归为一类,为影响粳稻稻米食味性状的最重要的要素。其中RVA谱特征值中,SBV是反映稻米食味品质的最重要评价指标。
  • 李水根1,关媛1,李记开1,刘秀云2,李秀芬1,朱建军1
    2018,34(5): 44-4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花六道木幼嫩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同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基本培养基,生长素和蔗糖浓度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诱导大花六道木不定芽发生的最适培养基为改良MS,同时添加0.4 mg/L 6-BA、30 g/L蔗糖和2.8 g/L结冷胶,在黑暗条件培养1个月后,不定芽直接从叶片伤口处发生,诱导率在35%左右。生根培养以WPM或MS为基本培养基,同时添加0.5 mg/L IBA、1.0 mg/L NAA、20 g/L蔗糖和7 g/L琼脂粉,生根率在90%左右。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大花六道木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方法,可用于大花六道木的快速规模化繁殖及遗传改良。
  • 龚繁荣,宋云鹏,张丽丽,刘凯歌
    2018,34(5): 49-5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彩甜椒(Capsicum annuum L. var. grossum Sent.)种质材料连续多代的自交纯化及观测鉴定,选育出优良高代亲本自交系P1209和P1208。经配组、品比试验,低温弱光耐性、抗病性、商品性、产量及其他园艺性状的观测与鉴定,选育出适于设施栽培,综合性状优良,优质抗病高产白色彩甜椒新品种‘申椒四号’(P1209×P1208)。该品种为无限生长类型,早中熟,长势旺,株型紧凑,耐低温弱光,抗TMV与疫病;果实灯笼形、白色亮丽、大果肉厚味甜质脆,单果重180.8g,肉厚5.9mm,货架保质期6d;商品产量水平32376 kg/hm2,较对照荷兰品种‘白美人’增产72.07%,较‘白玉’增产45.95%。
  • 穆海振1, 薛正平2, 李军2
    2018,34(5): 55-6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地气温差作为计算地面感热通量的主要指标,对地表热量平衡有重要影响。利用1961—2015年上海地区9个气象台站的地表温度、地面气温、风速、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对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各个季节地气温差均呈现出从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特征。(2)受地面气温上升速率快于地表温度影响,上海地区年平均地气温差总体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最为明显,中心城区和近郊站点减少趋势最为显著。上海中心城区热岛强度绝对值呈现增大趋势,但其对地气温差变化相对贡献率呈现出降低趋势。(3)影响上海地区夏季和秋季地气温差的显著环境因子为日照和降水,春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降水,冬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风速。该结论对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热环境的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也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 谌鸿超,蒋静,郑江,樊彦莉,张舒亚*,杨捷琳
    2018,34(5): 63-6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转基因甜菜H7-1品系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检测的LAMP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测试以及实际样品的应用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特异性,能检出0.5%(w/w)转基因甜菜H7-1品系,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简便快速,可用于现场检测。
  • 张栩,王伟民*,董茂锋,温广月, 刘福光
    2018,34(5): 68-7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乙腈溶解和分散固相萃取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中噻虫嗪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在 0.01—0.5 mg/L范围内,目标化合物和仪器响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 1E+07X-51846,R2=0.9993,在0.01 mg/kg、0.05 mg/kg、0.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方法的回收率为89%—103%,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8%,定量限为0.01 mg/kg。通过田间试验,考察了双孢蘑菇中噻虫嗪的残留水平及其消解规律:当施药浓度为0.075 g a.i./m2,施药一次时,噻虫嗪在双孢蘑菇中的半衰期为6.3 d,,施药后14 d,降解水平超过80%以上,在双孢蘑菇中的消解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式。针对目前双孢蘑菇上噻虫嗪限量标准的空白,推荐噻虫嗪在双孢蘑菇中的MRL值0.5 mg/kg,安全间隔期为7 d。根据试验中噻虫嗪的残留中值计算普通人群噻虫嗪的每日摄入量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8%左右, 认为该农药残留对一般人群健康的风险是可接受的。
  • 吴君兰,孙 灿,郝晓洁,金曹贞,刘树超
    2018,34(5): 73-7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硝酸湿式消解测定大米中镉的含量,并与传统的硝酸-高氯酸湿式消解法和干法灰化法进行了比较。确定了最佳的测定条件:灰化过程温度分为400℃和500℃两个步骤、原子化温度为1600℃、基体改进剂为硝酸钯 (0.1%,自动加样5μL)。结果表明:采用硝酸湿式消解法测定湖南大米粉(GBW10045)和大米粉(GBW10010)中镉含量,整个消解过程用时最短,为30 min,且无需赶酸,其检测结果的平均值最接近标物证书保证值中值,准确度最高;采用标准加入法绘制的镉标准工作曲线,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斜率为0.05973;全程用酸量低于1 mL,等同与干法灰化。该消解法具有消解速度快、操作简便、准确度高等特点,能降低试剂消耗和减少前处理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 查倩,奚晓军,和雅妮,蒋爱丽*
    2018,34(5): 77-8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不同葡萄品种的高温逆境应答反应,以7个鲜食葡萄品种的一年生植株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环境中进行不同温度处理。结果表明:在45°C极端高温处理下‘夏黑’和‘申华’植株形态表现良好;‘巨峰’和‘巨玫瑰’次之;‘申丰’、‘沪培1号’和‘醉金香’的热害表型明显。葡萄叶片的SOD活性、MDA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HSP21蛋白水平等均受到高温影响,45°C处理变化幅度较35°C处理更为明显;此外,45°C处理‘申丰’、‘沪培1号’和‘醉金香’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其他品种大,说明这3个品种对高温逆境较为敏感;‘申华’和‘夏黑’和‘巨玫瑰’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均在45°C处理3 h时有显著变化,并于6 h时(‘巨玫瑰’)和150 h时(‘申华’和‘夏黑’)恢复至原初水平,这可能是由于高温激发植株耐热潜能,增强了对逆境的适应能力。综上,‘申华’和‘夏黑’为高温耐受型葡萄品种,‘沪培1号’、‘申丰’和‘醉金香’为高温敏感型葡萄品种。
  • 施春晖1,2, 王晓庆1,2,张学英1,2,陈继平3,骆 军1,2*
    2018,34(5): 84-9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翠冠’梨为试材,研究了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钠NAA-Na、萘乙酸NAA、脱落酸ABA)对梨果的疏果效应及对梨果品质的影响,并比较了人工疏果和药剂疏果的差异,旨在为今后梨省力化疏果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随着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浓度的升高,梨果实坐果率降低。疏果效应最显著的为NAA 40mg/L处理,坐果率由92%降低到37.78%;与相同坐果率的人工疏果相比,NAA处理果实单果重具有显著优势。 NAA 10mg/L处理果实单果重最大,为281.2g,分别比CK和人工疏果的单果重提高了49.49%和36.68%。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梨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CK和人工疏果处理差异不显著,不同调节剂对可溶性糖、有机酸不同组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与人工疏果相比,喷施适宜浓度的NAA或NAA-Na具有高效疏果的作用,并且可提高果实品质。
  • 赵正楠,刘倩,夏菲,蔺艳
    2018,34(5): 91-9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一串红种子活力适宜的预测方法及对观赏性状的影响,以‘奥运圣火’种子为材料,通过人工老化处理结合标准发芽试验,得到不同活力(低活力、中活力、高活力)的一串红种子,利用冷浸发芽试验测定种子活力相关指标,并与穴盘发芽试验活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冷浸试验及穴盘播种试验中不同活力的一串红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长、活力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标准发芽试验和冷浸发芽试验中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活力指数与穴盘播种种子活力指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标准发芽试验用时较短,操作较简单,推荐用来预测穴盘播种中一串红种子的活力。不同活力的一串红种子,其植株主要观赏性状没有显著差异。
  • 葛雷1,2,3,吴彩凤2,3,戴建军2,3*,李垚4,吕玉华2,陈晓2,3,张树山2,3,张德福2,3
    2018,34(5): 96-10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重组抑制素蛋白对崇明白山羊进行2次免疫,并利用CIDR-FSH-PGF2α-LH进行常规超排处理,探讨抑制素免疫对超排效果和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单侧卵巢排卵点个数和冲胚数分别为11.69±1.40和9.88±1.64,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8.20±1.44和6.92±1.62);试验组血清中FSH和AMH的激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H、孕酮及雌二醇水平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试验表明,抑制素免疫可以提高崇明白山羊超排后的FSH和AMH的激素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其超排效果。
  • 张世勇1,2,王明华1,2,边文冀1,2,王 江3,钟立强1,2,陈校辉 1,2 *
    2018,34(5): 101-10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方法研究不同剂量的甲醛、敌百虫、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甲醛、敌百虫、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对斑点叉尾鮰幼鱼24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74.51 mg/L、5.58 mg/L、6.97 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49.20 mg/L、3.84 mg/L、4.99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6.45 mg/L、0.54 mg/L、0.77 mg/L。三种药物毒性大小依次为敌百虫、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甲醛。研究结果可以为预防和治疗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及其他寄生虫疾病提供指导。
  • 李双喜1,徐识溥2,3,刘勇2,3*,郑宪清1,王运圣2,3,吕卫光1
    2018,34(5): 105-11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4G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了一套土壤环境远程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ARM嵌入式处理器采集农田土壤温湿度和pH数据,使用DTU通过TD-LTE模式的4G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的远程实时传输,利用数据库技术、云服务器技术和B/S架构技术实现数据的存储、发布和多终端可视化展示。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试验田内运行稳定,使用方便,可以满足现代农业对土壤环境实时监测的要求。
  • 纪媛1,张蕙杰2
    2018,34(5): 111-11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价格的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运用2004—2015年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8个玉米主产区的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省份与非实施省份样本数据进行匹配,去除样本偏倚,借助双重差分法估计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价格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对玉米价格的平均影响程度达到11.7%。政策执行期间,该政策对玉米价格的作用强度整体波动上升,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执行虽对玉米市场价格产生长期稳定的托升作用,稳定了玉米市场,但政策性定价造成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引发国内玉米库存高企、财政负担过重等连锁反应。2016年该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综合研究结论与当前改革实际,对未来玉米市场宏观调控政策走向作出以下判断:首先,可采用脱钩补贴手段,以分解财政补贴总额度方式进一步提高补贴效率,细化生产者补贴方案。其次,未来政府或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和补贴等方式来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玉米市场化收购格局得以形成。最后,大量廉价玉米入市,玉米库存加速消化的同时,优化升级玉米产业结构,但需警惕未来5年可能爆发的玉米加工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为此也应制定合理的调和玉米市场供求的配套方案及应对措施,积极引导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 喻 妍,田清淞,项朝阳*
    2018,34(5): 118-12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蔬菜价格的频繁波动常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武汉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的日度降水量和16种主要蔬菜价格,利用GARCH(1,1)模型分析了异常降水对主要蔬菜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异常降水所导致的蔬菜价格变化不可一概而论,它不仅使得各类蔬菜的水平价格变化各异,而且对其价格波动也有不同影响。2016年6-7月的长时间异常降雨下,根茎类、甘蓝类蔬菜以及冬瓜价格变动不明显,而叶菜类、茄果类、瓜菜类蔬菜价格变动则相对较大。为了弱化异常天气的影响,在暴雨来临前,利用好根茎类蔬菜易周转、不易腐烂等特性确保极端天气下蔬菜的有效供应,同时注重叶菜类等价格变动较大蔬菜的外采、调运、收储,必要时可以采取“补贴限价”等手段进行调控。
  • 刘新秀1,徐珊珊2,曹林奎1 *
    2018,34(5): 126-13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崇明岛农耕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对崇明岛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崇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其开发潜力展开研究。最后,分析崇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对策,包括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创意发展、促进资源的系统整合和区域联动、发展民俗文化体验型模式等,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的角度提出保障政策建议。研究结果为崇明岛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
  • 蔡旋1,2 ,张兰3 ,刘增金4,程倩婧5 ,卢永红1,2*
    2018,34(5): 133-13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广西地区是我国猫须草主要产区之一,但缺乏关于猫须草种植和加工产业的统计信息。近年研究发现猫须草是一种潜在的饲料添加成分,了解广西地区猫须草资源饲料化利用可行性,可以促进猫须草资源的充分利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文献调研结合现场调研的方法对广西地区猫须草种植、加工、饲料使用、销售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猫须草种植容易,田间管理简便,少虫害。广西地区猫须草质量稳定,单亩产量较高,不同地区所产猫须草有效成分差异较小。但是目前猫须草消费市场有限,种植规模较小,无法满足饲料产业需求。如能开拓猫须草资源的饲料化应用,引导广西地区农民进行与禾本科植物轮作,并精细化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益,也可促进猫须草产业的发展。
  • 张余1,2,余舜武2,李佳2,李天菲2,陈晨2,高宁宁1,2,罗利军2*
    2018,34(5): 139-14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SnRK1蛋白激酶家族(Sucrose non-fermenting 1-related protein kinase 1)属于Ser/Thr类蛋白激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在维持生物体内能量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植物SnRK1蛋白激酶复合体的结构、活性调节、SnRK1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品质的调控以及参与植物抗逆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SnRK1蛋白激酶在育种应用进行了讨论。
二维码

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