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4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3-3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俞菊生1,董家田1,罗 强1,俞美莲1,马 佳1,钱 华1,马 莹1,鲁珊珊2
    2014,30(2): 1-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调研归纳了松江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主要特点,重点分析了家庭农场应用农业科技的现状与趋势,在借鉴国外家庭农场科技运用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科技支撑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政策建议及措施,供相关部门和领导参考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家庭农场”。
  • 仇天月1, 2,陈 旭2, 3,马 超2, 3,袁 涛2, 3,李琳一2, 3,赵京音2, 3*
    2014,30(2): 6-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综合试验站为研究区域,基于Android智能移动终端,开发了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实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气象及土壤数据的自动采集、管理和发布。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主要功能与操作流程,并围绕信息采集、数据共享服务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为实现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实时获取和发布环境监测数据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 王荣谈1,郭佳宏2,彭丽英2,廖学文2,姚慧娟2,樊生超2,缪德年2*
    2014,30(2): 10-1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猪γ-干扰素(Porcine interferon-γ, PoIFN-γ)成熟蛋白的基因合成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对重组菌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在IPTG浓度为0.04 mmol/L、诱导时间为3 h、诱导温度为30 ℃的条件下,目的蛋白大部分以可溶形式进行表达。重组蛋白经亲和柱纯化后的纯度大于90%,表达量达40 mg/L的菌液。重组蛋白在MDBK细胞上抗滤泡性口炎病毒的活性为2×106 U/mg。
  • 李荣杰,陆 扬,胡二永, 字正浩,孙国荣,夏 东*
    2014,30(2): 15-1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80头体重9~10 kg的‘二元’(长×大)仔猪为材料,研究不同剂量的甘氨酸铜(Copper glycinate, Cu-Gly)对仔猪生长性能、粪铜含量和粪便中细菌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饲料中的Cu-Gly添加量由120 mg/kg降为60 mg/kg和30 mg/kg时,仔猪的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和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但粪铜含量分别下降69.44%和49.07%,差异显著;3组之间粪样大肠菌数量无显著差异,但60 mg/kg Cu-Gly组粪便中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120 mg/kg Cu-Gly组,60 mg/kg Cu-Gly和30 mg/kg Cu-Gly组间差异不显著。60 mg/kg Cu-Gly和30 mg/kg Cu-Gly组粪样中细菌区系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120 mg/kg Cu-Gly组,但60 mg/kg Cu-Gly和30 mg/kg Cu-Gly组间差异不显著。
  • 张婉华,朱永军,何锡忠,倪建平,张春玲,蒋凤英,彭丽英*
    2014,30(2): 19-2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从液氮罐中取出保存12、36、60个月的猪睾丸细胞(ST细胞),在同等条件下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在3次传代后,每批次细胞分别接种PPV及PRV,观察细胞病变出现的时间,并测定TCID50。细胞传代50次后,取活细胞及经反复冻融的细胞,分别接种裸鼠,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ST细胞在液氮罐中保存60个月,对细胞生长和病毒繁殖无显著影响,经50次传代后的细胞无致瘤性。
  • 刘成倩1,王 静1, 2,于宗幸1, 2,李 红1,易建中1*,陈 磊1, 2
    2014,30(2): 22-2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Bank上已公布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核酸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RT-PCR方法扩增出去除部分疏水区的PRRSV-M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得到重组质粒PET-30a-M。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transetta(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得到重组蛋白分子量约15.7 kD,且此蛋白能与His标签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 丁卫星1,吴荣春2,王荣谈1*
    2014,30(2): 26-2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活疫苗(VAXXITEK HVT+IBD)的免疫效果,以最小出厂剂量(HVT:2 000 pfu/只)经皮下接种1日龄SPF鸡,28 d后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标准强毒BC6/85株攻毒。攻毒后连续观察4 d,记录临床不良反应,至第4天剖检法氏囊。结果表明:试验鸡在临床上均表现正常;法氏囊剖检显示疫苗免疫组100%正常,攻毒组100%出现典型法氏囊病变。VAXXITEK HVT+IBD疫苗免疫鸡对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攻击能产生良好保护。
  • 吴国铭1, 2,汪 虹2,陈明杰2*,鲍大鹏2,万 鹏2
    2014,30(2): 29-3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同源克隆结合已完成的草菇基因组测序结果,克隆SAHH代谢途径中的3个相关基因胱硫醚合成酶(CGS)、5-甲基四氢蝶酰三谷氨酸盐-高半胱氨酸-S-甲基转移酶(MHM)、蛋氨酸腺苷转移酶基因(MAT)并进行相关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根据基因表达结果结合V23与VH3的特性,推测草菇不耐低温的特性可能与低温下SAHH代谢途径受到抑制有关。
  • 骆军鑫1, 2,张劲松1*,贾 薇1,冯 娜1,杨 炎1,唐庆九1,刘艳芳1,章 慧1, 2
    2014,30(2): 33-3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与液体震荡培养法相比,灵芝液体深层发酵培养过程中,采用液体震荡静置两阶段培养法不仅不会降低菌丝体生物量,而且灵芝菌丝体胞内总三萜含量提高了1.7倍左右,总三萜产量提高了2.5倍左右。研究发现,在静置过程中,上层为白色菌丝体,下层为黄色菌球;而且上层菌丝体总三萜含量是下层菌丝体的3倍,总三萜产量是下层菌丝体的4倍。另外在静置阶段采用培养瓶不会影响灵芝菌丝体总三萜含量,但上层菌丝体的生物量提高了50%,从而大大提高了上层菌丝体总三萜产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上层菌丝体中含有的三萜组分种类比下层菌丝体多;细胞实验表明:上层菌丝体的醇提取物在作用浓度为50 μg/mL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率就达到62.91%。
  • 何 璞1,任泽焕2,何润清3,王瑞霞4*
    2014,30(2): 38-4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红法夫酵母原生质体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并用紫外诱变的方法筛选虾青素高产菌株。结果表明:菌龄18 h、蜗牛酶浓度1%、30 ℃处理2 h,在以蔗糖为渗透压稳定剂的情况下较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在70%~85%的致死率条件下筛选到1株高产诱变菌株,虾青素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85.6%。
  • 严培兰
    2014,30(2): 43-4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中试试验确定了姬松茸液体发酵生产菌丝体的最佳条件和菌丝体多糖生产工艺。发酵工艺中碳源为玉米粉和蔗糖,氮源为豆饼粉和酵母粉,接种量5%,发酵温度25℃,通气量1:0.5(v/v),搅拌速度150 r/min,发酵培养72 h,菌丝体平均得率16.42%,菌丝体中多糖含量为25.22%。液体发酵姬松茸菌丝体多糖的生产工艺为:菌丝体加10倍量水,100 ℃热回流2次(提取时间分别为2 h和1 h),合并两次提取滤液,用截留值为10 kD的中空纤维超滤柱将提取液超滤浓缩至浓缩比1:1,将浓缩滤液加2%麦芽糊精,喷雾干燥后得粗多糖,粗多糖得率为12.64%,粗多糖含量为33.47%。
  • 丁小涛1,姜玉萍2,金海军1,张红梅1,余纪柱1*
    2014,30(2): 46-4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淹水3 d及淹水后恢复3 d对黄瓜自根植株、6-BA处理植株、黑籽南瓜和丝瓜嫁接植株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对自根黄瓜造成的胁迫最大,其Fo’、Fm’、ETR、Yield、qP均显著降低,qN显著升高,而嫁接和6-BA处理植株对淹水胁迫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淹水后恢复3 d,各处理的Fv/Fm、Fv/Fo、Fo’、Fm’、qN均恢复至对照水平;黑籽南瓜和丝瓜嫁接植株的ETR、Yield、qP也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6-BA处理的植株恢复效果不如嫁接处理;试验中以黑籽南瓜嫁接缓解淹水胁迫的能力最强,丝瓜嫁接次之,6-BA处理略逊于嫁接处理,但是6-BA处理较为简便,可作为缓解突然短时淹水胁迫的办法。
  • 陈亚丽1, 2,朱为民1*,李育民3,孙洪助1, 2
    2014,30(2): 50-5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瓜品种‘壮士’为砧木,嫁接‘85-1’和‘B717’ 2个甜瓜品种,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嫁接苗亲和性及保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南瓜砧木‘壮士’与‘85-1’的嫁接成活率高达96.7%,坐果率95%,生长势较强,亲和力较好;嫁接后各植株保护酶活性明显提高,且嫁接15 d、30 d和45 d后,嫁接植株保护酶SOD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POD则正好相反,且均与自根苗差异显著;CAT活性无明显变化。综合各指标来看,利用‘壮士’南瓜作砧木,对‘85-1’嫁接效果较好。
  • 赵志勇1, 2,韩 铮1,杨凌宸2,王建华1,侯加法2,沈向真2,武爱波1*
    2014,30(2): 54-5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测定银杏叶中5种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及黄曲霉毒素M1)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分析方法。检测结果表明,5种黄曲霉毒素的检测限及定量限范围分别为0.15~0.80 μg/kg、0.50~1.50 μg/kg;线性范围在0.5~100.0 ng/mL时,R2≥0.9990;高、中、低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5.98%~95.21%、88.92%~98.15%和75.34%~87.09%,相对标准偏差≤13.55%。该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及回收率高等优点,能用于同时测定银杏叶中5种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 周 苏1, 2,邢增涛2,饶钦雄2*
    2014,30(2): 60-6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同时测定冬虫夏草及北虫草中5种核苷类物质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对目标物回收率较高,方法线性良好,操作简单易行。对北虫草及3个不同产地冬虫夏草测定结果表明:北虫草含有5种核苷类物质,而3个产地冬虫夏草中均未检出虫草素,北虫草中虫草素含量为1.89±0.06 mg/g;4种虫草样品均含麦角甾醇,其中北虫草含量最多为4.58±0.07 mg/g,青海冬虫夏草含量最少为1.61±0.07 mg/g。
  • 刘艳萍1,马群智1,刘红贤2,祝亚军1,朱延林3*
    2014,30(2): 65-6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南省郑州市11株广玉兰优树新采收的果实和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广玉兰果实和种子表型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广玉兰果实和种子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不同优树间果实和种子表型差异显著(P<0.05);果长、果宽分别与种子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关系;果长、果宽与种子长度和种子宽度呈正相关关系,果长、果宽、种长及种宽是果实和种子的关键表型性状。
  • 李胜利,刘 金,夏亚真,孙治强
    2014,30(2): 68-7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使沼液和现代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用于蔬菜栽培中,以‘上海青’为试验材料,设置滴灌、微喷两种方式和5种不同沼液处理水平,研究沼液的不同施用方式对菇渣基质培小白菜产量、品质和矿质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合适浓度的沼液能够显著改善小白菜品质,促进对基质氮、磷、钾的吸收,提高养分利用率。滴灌浓度以V(沼液)/V(水)=1/5较好,氮素利用率达到42.50%,磷为6.32%,钾为27.59%;微喷以V(沼液)/V(水)=1/4效果较好,氮素利用率达到41.45%,磷为5.12%,钾为21.94%,且两者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低于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的标准,但滴灌沼液比例为V(沼液)/V(水)=1/5所获得的产量为30 887.37 kg/hm2,比喷灌沼液比例为V(沼液)/V(水)=1/4所获得的产量提高34.62%,更适合于小白菜的无公害生产。
  • 周德平1,曹黎明2,褚长彬1,范洁群1,吴淑杭1*
    2014,30(2): 73-7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撒播、机条播(行距25 cm)和精量穴直播(行距25 cm、株距14 cm)3种不同水稻直播方式下,研究了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区系、功能微生物类群间的差异,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态差异与土壤化学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直播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有明显差异;不论是分蘖盛期还是孕穗期,人工撒播和精量机穴播处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量均几乎无差异,但两个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总量变化有2个数量级差,分蘖盛期可达107,而孕穗期则仅为105;机条播处理可培养微生物总量在分蘖盛期和孕穗期间波动小,始终保持在106,但其真菌种群数量和比例始终最高。在种群比例上,人工撒播处理B/F值(细菌种群数量与真菌数量的比值)始终最大,分蘖盛期分别是机条播和精量机穴播的2.59倍和1.69倍,孕穗期则分别是机条播和精量机穴播的1.48倍和1.22倍;在土壤微生物代谢类群多样性指数上,不论是分蘖盛期还是孕穗期,精量机穴播都好于人工撒播处理,但差异不显著。
  • 冯 琛
    2014,30(2): 79-8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03—2012年上海地区树木病虫害发生程度和同期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病虫发生的内外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梨锈病发生程度与3月至4月中旬日平均相对湿度≥75%日数的相关系数为0.8924,梨小食心虫发生程度与6月至8月日平均相对湿度≤80%日数的相关系数为-0.9150,桃蛀螟发生程度与3月至6月降水日数的相关系数为-0.9415,樟巢螟发生程度与8月26日至10月中旬降水日数的相关系数为0.7755,扁刺蛾发生程度与7月中旬至9月上旬日平均相对湿度≤72%日数的相关系数为0.8765,杨扇舟蛾发生程度与4月中旬至9月降水日数的相关系数为0.8928,黄杨绢野螟发生程度与6月16日至10月上旬降水日数的相关系数为0.9035。对有害生物的内在因素、寄主植物因素和人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
  • 王 丽1, 2,陈光才2*,宋秋华3,汪庆兵2,李泽波2,张建锋2
    2014,30(2): 85-8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杭州城郊养殖场的17个畜禽粪样(10个猪粪,7个鸡粪),应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它们的养分及重金属含量,并应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其中的残留抗生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养殖场畜禽粪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等养分;Cr、Ni、Cd、Hg、Pb等金属元素含量较低,但是Cu、Zn含量普遍较高,As、Cu和Zn含量范围分别为0.44~80.99 mg/kg、16.20~911.93 mg/kg和80.46~4 989.36 mg/kg;与我国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的国家标准(GB 4284—1984)相比,畜禽粪中As、Cu和Zn的超标率分别为35.3%、17.6%和35.3%;畜禽粪中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和磺胺二甲嘧啶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3~66.62 mg/kg、ND~2.71 mg/kg和ND~0.02 mg/kg(ND代表未检出),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和磺胺二甲嘧啶在畜禽粪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8.82%和47.01%。因此,养殖场畜禽粪中有害成分对农田施用后存在潜在的危害性,使用前应对畜禽粪进行无害化处理。
  • 史 坚1,廖欣峰1,祝小祥2,楼 中2,方晓波3*,周侣艳1,余海霞1,姚 琳1
    2014,30(2): 90-9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节能灯生产企业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并分析了102个土壤样品Hg、As、Cu、Pb、Zn、Cd、Cr、Ni、Co和Mn等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地统计学分析了雷竹林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节能灯生产企业周边土壤重金属Hg、As、Cu、Pb、Zn、Cd、Cr、Ni、Co、M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7、3.51、17.74、54.84、70.34、0.15、25.12、10.31、7.36、134.43 mg·kg-1,均没有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Pb和Hg元素平均含量值超过浙江省土壤背景值, 分别是对应背景值的1.80倍和1.69倍。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表明,不同重金属元素平均污染程为:Pb>Hg>Cd>Zn>Cu>Co>As>Cr>Ni>Mn;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表明,101个土壤样点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污染程度为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水平所占的比率分别为86.27%、9.80%和2.94%。土壤中Pb和Hg两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相对严重,与交通、节能灯生产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对应性。
  • 李世忠1,陈侠桦2,黄荣松2,沈健英2*
    2014,30(2): 95-9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单嘧磺隆与光协同作用对水华鱼腥藻的毒性。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单嘧磺隆(0.008 μg/mL、0.075 μg/mL与0.755 μg/mL)对水华鱼腥藻的细胞数、干重、生长速率、光合色素含量影响不明显,水华鱼腥藻仍能持续生长;而浓度较高 (7.549 μg/mL、75.488 μg/mL与754.880 μg/mL) 时,则呈现显著的抑制效应。单嘧磺隆和光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在复合培养初期(24 h)的低光照(2 085 lx)和复合培养后期(144 h)的高光照(3 716 lx)增加了单嘧磺隆对水华鱼腥藻的毒性,光照强度为2 790 lx时,光与单嘧磺隆协同作用对水华鱼腥藻的毒性较小。可为农业生产中不同光照下,单嘧磺隆在稻田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 朱 萍,顾艾节,周士良,夏 伟,李 栋,徐 英
    2014,30(2): 100-10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奉贤地区不同种植年限及剖面深度的设施菜地土壤盐分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因化肥使用过量或不当,设施菜地在建棚第二年即出现盐渍化;土壤水溶性盐离子组成从建棚初期以HCO3-为主转变为以NO3-为主,且土壤含盐量与NO3-、SO42-、Ca2+、Mg2+呈极高的正相关;土壤含盐量在垂直剖面上呈表聚性,土壤含盐量在0~10 cm土层变异较大、20~60 cm土层变异趋小。说明土壤次生盐渍化形成过程与耕作施肥等人为控制因素密切相关。
  • 卞黎霞
    2014,30(2): 104-10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外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北美引种的红花槭Acer rubrum ‘Red Sunset’和Acer rubrum ‘October Glory’两个品种以及挪威槭A. platanoides ‘Crimson Sentry’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红花槭的两个品种的光补偿点相似,为20~50 μmol·m-2·s-1,挪威槭‘Crimson Sentry’较低为0~20 μmol·m-2·s-1;红花槭2个品种的光饱和点相同,为1 500 μmol·m-2·s-1,挪威槭‘Crimson Sentry’的光饱和点900 μmol·m-2·s-1;3种槭树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是不对称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左右和16:00左右;红花槭‘Red Sunset’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一致;红花槭‘October Glory’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相近,峰值出现时间稍有不同分别是约9:00和16:00;挪威槭‘Crimson Sentry’气孔导度的日变化与红花槭‘October glory’的表现相似;红花槭‘Red Sunset’蒸腾速率基本呈现单峰曲线的趋势,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
  • 陈天明1,王冬翼2,戴国忠2,王依明2,顾春军2,吴雪源2,曹 忠2,尹纪根2
    2014,30(2): 108-11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粳籼亚种间杂种优势和株型改良,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育了矮杆抗倒、大穗型粳籼交超高产杂粳组合‘浦优22’,该组合株型优良,熟期早,产量高,适种范围广,食味品质较好。文中也简述了该组合的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
  • 刘国兰1,王飞名1,方江林2,罗利军1,余新桥1, 3*
    2014,30(2): 112-11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早玉香粳’系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育成的粳型早熟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在上海5月中旬种植,9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125 d,产量7 836 kg/hm2,2012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早玉香粳”的选育过程、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稻米品质和对病虫害的抗性,并提出了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
  • 马桂莲,张 琴,姚 佳,江洪涛,姚利根
    2014,30(2): 115-11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12年Web of Science中SCIE(即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数据库收录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学者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的年度分布、学科分布、来源期刊分布、合作机构与合作国家、作者分布及被引频次等方面,了解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研论文的产出情况及学科建设的情况,以期为相关管理机构决策提供参考。
  • 宋卫国,赵志辉*,王伟民,姚春霞,韩 薇
    2014,30(2): 120-12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比我国有机标准GB/T 19630与国际有关标准、条例等(如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标准、欧盟EEC 2092/91条例、美国有机食品项目标准、加拿大标准),分析了国内外有机蔬果生产在产地环境土壤、灌溉水质、肥料产品中危害因子、有机肥料堆制标准以及蔬果产品中农药、重金属残留限量要求等方面的异同点,提出了我国有机蔬果安全标准未来的发展建议。
  • 郝 婷1, 2,丁小涛1,金海军1,张红梅1,余纪柱1*,朱月林2
    2014,30(2): 125-12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高温在黄瓜生产上的危害及其对黄瓜植株生理生化、常见病害虫害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利用外源物质缓解黄瓜高温胁迫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现阶段高温在设施栽培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高温对病虫害的不利影响并结合外源物质对黄瓜高温胁迫的缓解作用,在设施栽培中合理利用高温防治黄瓜病虫害的建议。
  • 姜 林,邵永春,于福顺,张翠玲,刘之洲,王正欣,刘方新
    2014,30(2): 132-13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中樱圆黄’是通过中国樱桃实生选育获得的新品种。该品种树势强健,树姿较直立,枝条密度中等,树冠丛状形;果实圆球形,不裂果,单果重2.02g,果柄长2.46cm;果实乳黄色,有光泽,皮较薄,成熟后着红晕;果肉黄色,肉质较软,汁液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6%,味甜酸,品质中上;果核近圆形,平均核重0.19 g,果实可食率达90.6%。嫁接树第2年开花,第3年开始结果,4年生树平均产量1 348.5 kg/hm2。以中短枝结果为主,较丰产;抗寒性较好,抗旱力差,喜土层深厚的土壤,适宜在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中国樱桃适宜栽培区域栽植。
二维码

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