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农业生物技术

  • 钱秀苇 朱清 李蓓怡
    2005,21(1): 1-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袋鼠花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外植体生长诱导与增殖培养基的筛选;生根及驯化移栽等关键技术环节;整理了一套适合袋鼠花属植物的组培快繁体系,使袋鼠花通过组培快繁实现大规模育苗成为可能。
  • 论文

  • 2005,21(1): 3-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农业生物技术

  • 张艳玲 姚雷 申晓辉
    2005,21(1): 4-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芳香植物唇萼薄荷组织培养中污染的控制方法,结果表明,不加吐温-80的唇萼薄荷在25℃培养,污染率分别为38.4%和53.2%;加吐温-80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污染率分别降为6.03%、8.94%。说明采用加吐温-80的方法可降低污染率,从而提高了组织培养的成功率。
  • 作物育种与栽培

  • 顾佳清 张智奇 周音 奚银兴 张建军 胡筱荷 郑雷英 洪祥宾 杨军 罗达 朱旭东
    2005,21(1): 7-1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化学诱变剂甲基黄酸乙脂(Ethyl metbane sulphonate简称。EMS)对粳稻品种“中花11”进行诱变处理,以构建突变体库。结果表明:0.5%EMS溶液处理的水稻种子,再经0.5%和0.7%EMS溶液复合处理,发生突变的频率为12.4%,复合处理的诱变效果优于一次性处理。EMS诱变产生的突变体,后代发生分离的基因数量少,稳定性较好,但不同的株系所产生的突变类型丰富。EMS诱变产生的主要突变类型有:穗部形态突变、籽粒形态突变、茎秆形态突变、叶片性状突变、育性突变及熟期突变等。通过近四年的诱变
  • 包立生
    2005,21(1): 12-1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6个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3年示范试验)的13个主要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湘杂棉3号、RH-7的加权关联度值高,比对照增产15%以上,抗虫性能好,纤维品质优,综合性状表现好,适宜于生产中推广应用。
  • 曹黎明 沈国辉 张建汉 吕卫光 倪林娟 袁勤
    2005,21(1): 15-1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筛选和搭配种植不同类型品种;应用水稻移栽前农田养草灭草,移栽后水层控草、辅以稻田养鸭,后期人工拔草补治等技术进行草害防治;与豆科作物轮作、种植根瘤菌接种的绿肥作物培肥土壤等综合技术提高有机稻米生产能力,在有机稻米生产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 论文

  • 2005,21(1): 18-1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作物育种与栽培

  • 姚麒麟 汤剑平 王桂云
    2005,21(1): 19-2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寒优湘晴”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松江区试种,但产量不高不稳,大面积生产产量难以突破550kg/666.7m^3.为了探索其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与“杂交粳稻“寒优湘晴”大面积推广及高产保优栽培模式的研究”项目试验基地密切结合,于2001~2002年进行不同播期、不同肥料运筹、不同密度和病虫防治试验,并以常规水稻品种“秀水110”为对照,采用试验与推广相结合方法,分析了“寒优湘晴”增产机理和播期、肥料、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寒优湘晴”增产机理是: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分蘖势强,成穗率高;个体粗壮,
  • 王义发 康彗仁 程富荣 金枚 沈雪芳 郑洪建 侯根宝
    2005,21(1): 25-2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设5000,5500,6000,6500,7000,7500株/666.7m^2共6个密度,研究鲜食玉米沪玉糯1号在西北地区高产制种的合理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制种产量问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制种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由回归模型得出沪玉糯1号最佳制种密度为7415株/666.7m^2。株高和穗位高随密度增加而上升,茎粗则略有下降,果穗变化较小,未有倒伏现象,表明沪玉糯1号母本申W22耐密植性好,合理高密度制种能获得高产量。
  • 姚月明 沈明星 孙华 冯瑞兴 刘凤军
    2005,21(1): 29-3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研究了稻茬套播油菜种植密度与产量和分枝习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较低密度条件下(1~3万株/667m^2),油菜籽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其适宜的密度为3万株/667m^2左右;超过3万株/667m^2,油菜籽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2)主攻油菜籽140kg/667m^2的产量水平,适宜每株有效分枝数为3~4个,群体有效分枝数为10~12万个/667m^2,分枝结角果数占总角果数的75%左右。
  • 园艺与花卉

  • 齐乃敏 朱为民 丁海东
    2005,21(1): 33-3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现代温室番茄品种的品质性状与理想品种性状间的密切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8个供试品种与理想品质性状的关联程度依次为2701>2699>B10>968>908>909>918>581,即2701表现最好,581最次,其它品种表现介于2701和581之间.此结果和各品种在实际生产中的表现基本一致.
  • 朱建忠 吴震 程秋华 周宏发 朱世徒
    2005,21(1): 37-4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苗期不同追肥种类和追肥量对嘉定白蒜植株生长、蒜头产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追肥中的氮、钾比例,可促进大蒜植株健壮,显著提高蒜头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使用专用掺混肥(BB肥)增产效果优于普通复合肥和复混肥,最佳追肥方案为专用BB肥40kg/6667m^2配合尿素4.6kg/666.7m^2,N:P2O5:K2O为10.1:4.0:8.0。
  • 温庆放 薛珠政 胡润芳 陈佑光 魏维早 陈承荣
    2005,21(1): 41-4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几种早熟栽培措施对红芽芋(Clocasia escalenta Schott)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大棚加地膜覆盖的催芽效果最好。其中,催芽处理植株高、整齐度好,叶片抽生速度快,比未催芽处理增产26.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地膜覆盖可改善土壤耕层的气候条件,比露地栽培产量提高60.7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播期的试验表明,提早播种能极显著增加产量。越早播种并加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越明显。增施基肥有机肥和追肥能极显著提高红芽芋产量。
  • 沈强 衣常红 赵娟
    2005,21(1): 45-4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评价了38个非洲菊品种,并通过实验得到了建立非洲菊无性系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以花托作为外植体可大大降低污染率;同时用KT、6-BA搭配和高细胞分裂素浓度、低生长素浓度以及1/2MS培养基均有利于提高花托不定芽的分化率;为了有利于试管苗的生根并防止内源激素的增加而引起变异,增殖培养基中6-BA的浓度应控制在1-2mg/L,并结合“MET”和低温同时进行。
  • 高正辉 张金云 刘淑娴 伊兴凯
    2005,21(1): 49-5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普通塑料大棚上增设自动通风和二道膜装置,结果表明:这种改造大棚月均(11月~翌年3月)最低气温比普通大棚内提高1.8℃,比露地提高4℃;改造大棚月均地温比普通大棚内高0.8~1.5℃,比露地高36~5.4℃;改造大棚的光照强度比普通大棚和露地分别均减少为17.2%~33.7%和48.0%~65.3%;改造大棚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提高了月季切花的产量和优质花率。
  • 现代温室工程

  • 齐飞
    2005,21(1): 53-5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温室及配套设备的发展状况是设施农业工程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我国20余年的发展中,该产业经历了数次高潮和低谷,迄今,机遇和挑战依然明显,整个温室及配套设施行业也在这种坎坷中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温室及配套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温室及配套设备产业的发展趋势、影响该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从产业管理、技术发展、服务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 土肥与植保

  • 茅国芳 陆利民 杨晓华 陈燕萍 朱萍
    2005,21(1): 58-6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沪郊不同区域与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西瓜甜瓜栽培土壤盐分积累的原因、次生盐渍化形成过程时空变化特点和不同盐分含量对西瓜苗期诱发的营养障碍生理表现,以及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技术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市郊不同区域设施栽培土壤盐分积累的数量与次生盐渍化形成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除HCO3^-、K^ 和Na^ 离子含量基本相同外,设施土壤Cl^-、SO4^2-、NO3^-1、Ca^2 和Mg^2 离子含量都高于大田土壤,且随着设施利用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并呈现由底层向上层逐步升高的分布特征;耕层土
  • 陈松 施月欢 徐光辉 曹林奎
    2005,21(1): 67-7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试验探讨有机复合肥对温室蔬菜生长习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有机复合肥均比化肥(对照)为好,出苗率高,有益于植株根系的生长,产量提高幅度达15.1%~37.3%。并能有效地降低芹菜可食部分NOi和粗纤维含量,其中NOi的降低幅度达31.9%~51.9%。
  • 王美琴
    2005,21(1): 71-7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硅与氮磷钾、有机肥经复混而成的水稻全价硅肥,应用于水稻栽培,在同成本的前提下,与水稻专用肥、常规肥两处理相比,施用全价硅肥的早晚稻测定产量分别增加21.0%、29.1%和122%、8.0%;理论产量分别增55.2%、37.6%和16,1%、12.1%;稻瘟病、纹枯病的发病率分别减轻3.3%、2.85%和6.80%、6.31%;螟虫发生率分别下降1.27%、2.01%;增产显著,病虫害明显减轻。
  • 谢显传 王冬生
    2005,21(1): 74-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国内外对结合态农药残留研究的动向,介绍了结合态农药残留概念变迁、形成的作用机理、主要分析测试技术以及在土壤和植物上的残留水平;详细论述了土壤和植物中结合态农药残留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最后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对结合态农药残留的研究现状,并阐明我国很有必要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 蒋耀培 段惠萍 李军 袁联国 汪祖国 龚才根 斐启忠
    2005,21(1): 78-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99年以来,上海郊区水稻病虫发生严重,水稻螟虫危害逐年上升,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暴发机率高,水稻条纹叶枯病突然猛增,稻瘟病、稻曲病潜在威胁大。通过准确地指导病虫防治,每年挽回粮食损失1.05~1.25亿kg,但实际损失仍达0.08~0.10亿kg。为了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减少粮食损失,上海郊区一定要完善植保组织体系,进一步提高植保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必要的病虫监测资金投入和工作条件,为上海郊区粮食丰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基础。
  • 陆峥嵘 沈健英 陆贻通
    2005,21(1): 8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上海不同地区水稻田杂草种类、群落结构以及危害程度调查表明,上海水稻田主要杂草有22种,属于11个科,其中危害严重的主要有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矮慈姑(Sagittaria pygmae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areroides)、水苋菜(Ammannia baccifera)、醴肠(Eclipta prostrata)、水莎草(Juncell
  • 林木与果树

  • 翟建中 潘其云 邓建玲 卢新隆 周昭亚
    2005,21(1): 87-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现已成为我国南方绿化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而在上海仅有零星分布。作者通过对上海地区该树种分布情况的调查,确认该树种是营造上海沿海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极有发展前途的生态林树种。经过三年的实践,对上海地区培育湿地松幼苗与造林技术作了一些改良,包括就地育苗,减少运输环节;大苗培育、种植技术等,对湿地松在上海的进一步推广和城市森林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 赖万玉 赖万年
    2005,21(1): 92-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金线莲的应用价值和生态习性。根据海南岛中部山区的气候资源条件,提出首先在中部山区开发金线莲种植业建议。
  • 论文

  • 2005,21(1): 94-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林木与果树

  • 吕玲玲
    2005,21(1): 95-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菠萝花粉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保存时间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新鲜花粉在28V下干燥4~8h后,投入液氮中保存的时间最长,且花粉生活力最高,花粉平均萌发率在80%左右。从液氮中取出花粉后,直接在0℃放置2h的解冻效果好。而在25℃、4℃、-29℃下花粉保存的时间不超过10d。
  • 农业微生物

  • 陈峰
    2005,21(1): 98-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的群体感应(QS)也称为自诱导,它通过扩散性的小分子即自诱导物在细胞一细胞之间扩散,并通过自诱导物与转录活化蛋白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整个群体的细胞中的一系列目标基因表达。在革兰氏阴性菌中,这种自诱导物通常是N-酰化高丝氨酸内酯(AHL),它可调节的功能包括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毒性因子的产生、胞外多糖的合成、细菌丛集、质粒结合转移、稳定期的进入等。而革兰氏阳性菌的群体感应过程是通过γ-丁酸内酯及翻译后修饰肽实现的。本文将就环境因素对群体感应过程的影响、自诱导物的检测、纯化及鉴定,和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讲行总结
  • 畜牧与兽医

  • 张婉华 叶向阳 祁贤 朱永军 赵本进 彭丽英 陈晓清
    2005,21(1): 103-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PRRSV—SА弱毒株免疫仔猪,无不良临床表现,不排毒;免疫怀孕母猪,母猪精神、食欲、体温均正常,并在预产期顺利产仔,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SА弱毒免疫猪后2周即产生抗体反应,免疫仔猪4~6个月后,能抵抗强毒攻击;母猪在配种前2周免疫,在怀孕90-96d时,用强毒攻击,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并顺利产仔,表现出坚强的免疫力。用SА弱毒制备成冻干疫苗,免疫猪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力。证明PRRSV—SА弱毒疫苗能预防猪繁殖呼吸综合征。
  • 周锦萍 孙泉云 鞠龚讷 卢军 袁明龙 施明军 薛霞
    2005,21(1): 107-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上海市青浦区某规模化猪场采集腹泻病猪的粪便样品,经电镜观察,见有典型的轮状病毒颗粒;以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表明为A群轮状病毒抗原。针对诊断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 樊生超 姚惠娟 陈金伟 缪德年
    2005,21(1): 109-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日龄罗曼雏鸡随机分为37组,分别于感染前2d饲喂不同配伍的抗球虫药的饲料,每鸡一次经口感染5×104孢子化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根据试验鸡的增重、盲肠病变评分及抗球虫指数(ACI)等指标,评定9种抗球虫药经不同配伍后的抗球虫效果;将5种抗球虫药按不同作用机制、不同试验目的及不同浓度配伍后,在海赛克斯鸡群中使用30余d.根据试验鸡的增重和盲肠病变评分指标,评定配合用药的疗效. 结果表明聚醚类抗生素与作用于球虫生活史后期的化学合成药配伍后,达到了抗球虫的增效作用和促进增重的目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单一药物的用
  •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 李国平
    2005,21(1): 114-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自1997年以来,先后建设了占地146.7hm^2,以示范推广应时鲜果、种草养畜、生态(有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主的四个农业科技园区。“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赚”,推动了当地应时鲜果产业的迅速发展,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为进一步搞好农业科技园区自身建设积累了经验。
  • 论文

  • 2005,21(1): 117-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农业经济

  • 王威 顾海英
    2005,21(1): 118-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98~2004年,中国大陆奶业发展迅速,原料奶的生产也进入产业调整期。本项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995~2002年农区国营农场、农村专业户、大城市国营农场和大城市郊区专业户原料奶的生产成本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原料奶的出售价格、物质费用和饲养规模是影响原料奶生产成本收益率的主要因素,大城市郊区的原料奶生产成本收益率低于其它地区。
  • 论文

  • 2005,21(1): 122-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农业科技人才管理

  • 张虹妹
    2005,21(1): 123-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是以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发展、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支撑的,必须体现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较好的人文环境,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是第一资源。本文从人力资源面临新问题出发,对农业科研机构管理提出了在核心理念、重心、中心任务、手段方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新力点。
  • 乔美丽
    2005,21(1): 126-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条件优化培养人才的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及发展环境,培养了一支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二维码

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