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Rea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Abstract (115) PDF (384)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田肥料的不合理施用成为肥料利用率低、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依据水稻养分吸收规律,通过设置优化施肥处理组、常规施肥处理组和氮、磷、钾减素处理组,比较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养分积累量、肥料偏生产力、肥料农学效率和回收利用率等差异。结果表明,除减氮处理外,其他处理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提高1.7%,其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53.89%、248.02%和34.88%,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回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4.89%、138.07%和19.60%。结合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发现青浦区土壤中的磷钾含量较高,肥料农学效率和回收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基于作物养分吸收规律,采用缓释肥料替代传统肥料并减少肥料施用量,是保障水稻产量并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的重要手段。
  • Abstract (106) PDF (245)
    为了解甜玉米的种质遗传基础,提高甜玉米优良品种选育效率,基于重测序手段进行基因型分型,获得20 648个高质量SNP位点,并基于SNP位点对167份甜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67份甜玉米自交系的期望杂合度为0.09~0.50,平均值为0.23,观测杂合度的变化范围为0.0133~0.9521,平均值是0.2495。主等位基因频率变化范围是0.50~0.95,平均值为0.85。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化范围是0.095~0.500,平均值为0.228。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当K=3时,交叉验证错误率最低,结合系统发育树,将167份甜玉米自交系划分到3个类群,该类群划分结果与基于种质来源(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划分基本一致。供试群体中甜玉米自交系整体上遗传变异较为丰富,部分类群有较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可为甜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杂种优势群构建提供技术依据。
  • Abstract (89) PDF (176)
    果蔬采后常温下呼吸旺盛,极易衰老腐烂,每年平均损耗20%30%。气调保鲜技术通过调控果蔬贮藏微环境中的气体组分来抑制呼吸、降低代谢速率、减少低温冷害、维持芳香品质,延长贮藏期,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物理保鲜技术。本文针对果蔬采后衰老、低温冷害、褐变等品质劣变问题,探讨了气调技术对果蔬贮藏过程中呼吸代谢、硬度、色泽、挥发性物质等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为气调调控果蔬采后保鲜机理研究及技术应用提供支撑。
  • Abstract (84) PDF (185)
    为有效解决玉米雄穗无人机识别过程中因雄穗尺寸过小造成的漏检、识别速度慢、模型体积大等问题,通过添加注意力机制、融入轻量化模块和优化损失函数,建立了一种改进YOLOv8n卷积神经网络的玉米雄穗检测模型YOLOv8n-maize。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达97.8%,比原模型提高了2.6%;模型计算量(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FLOPs)减少了15.8%, 参数量(Parameters,Params)体积缩小了17.6%。这种高精度、小体积模型能够满足玉米雄穗快速识别的需求,为无人机机载平台的部署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 Abstract (81) PDF (337)
    为了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嘉定白蚕豆的遗传特性,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了嘉定白蚕豆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其他来源蚕豆种质的遗传差异,并利用检测到的SNP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42份蚕豆种质资源中共检测到了30984个SNP。主成分分析可大致区分嘉定材料与其他材料,聚类分析将这142份材料划分为上海嘉定、上海其他和其他省份材料为主的三簇,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则显著区分了嘉定材料与其他材料。进一步从上述SNP中筛选了18个在嘉定和其他材料间存在高分化的SNP标记均匀分布在6对染色体上,利用这些SNP可准确鉴定(准确率78%)嘉定白蚕豆核心材料。本研究可为嘉定白蚕豆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 Abstract (72) PDF (292)
    以‘巨能7’、‘SK3010’、‘金皇后’、‘WL358HQ’、‘WL525HQ’、‘WL319HQ’6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苜蓿叶片的粗蛋白、氨基酸、B族维生素含量,分析必需氨基酸比值(RAA)、氨基酸比值系数(RC)、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对紫花苜蓿营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WL358HQ’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且与其它5个品种存在显著性差异;6个苜蓿品种中均含有被测的17种氨基酸,‘金皇后’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各品种药效氨基酸均占总氨基酸含量的60%以上。紫花苜蓿SRC值在57—61,且‘金皇后’SRC值最高;‘金皇后’维生素(FA/VB9、DHF、5-FTHF、5,10-CHTHF、VB6)含量最高;6种紫花苜蓿均符合优质蛋白质的标准且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金皇后’苜蓿营养价值最高。通过评价紫花苜蓿的氨基酸及维生素营养价值,筛选出适宜上海地区的优质牧草,为紫花苜蓿的引种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Abstract (67) PDF (179)
    利用5种不同质量分数的PEG-6000溶液(9%、12%、15%、18%、21%)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12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苗高和总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总鲜重均随着PEG-6000浓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说明干旱胁迫明显抑制了油菜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9%的PEG-6000胁迫下多个品种萌发7 d的幼苗的平均苗高高于对照,表明9%的PEG-6000胁迫对胚轴伸长有促进作用;而更高浓度PEG-6000胁迫下的苗高逐渐下降。综合分析12个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4个指标,发现发芽率和总鲜重能更好地反映油菜品种的耐旱能力,其中‘72WA27’、‘越优1203’和‘纯湘油668’的耐旱能力较强,其次为‘宁杂50’和‘沣油737’,而‘中油155’和‘中油218’的耐旱能力较差。本研究可为耐旱油菜新品种选育和耐旱基因的挖掘提供种质资源和基础研究材料。
  • Abstract (64) PDF (265)
    ‘沪稻68’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宜直播的优质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含抗除草剂基因,抗倒性较强,田间调查病害发生轻,稻瘟病抗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宜机械化直播等轻简栽培。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检测,该品种米质符合国标优质一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本文主要介绍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及推广应用情况。
  • Abstract (63) PDF (332)
    为研究不同春化处理对蚕豆生长及产量动态变化的影响,以‘陵西一寸’蚕豆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春化温度水平(2 ℃、6 ℃、10 ℃)和3个春化天数水平(8 d、12 d、16 d)共9个组合,处理蚕豆幼苗,并以室温育苗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春化温度对蚕豆幼苗株高、始花期、鲜荚始收期、始花节位和累积产量有显著影响,春化时间显著影响幼苗株高、始花期和累积产量,而春化温度和春化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蚕豆累积产量。6 ℃和10 ℃下,幼苗株高随着春化时间增加而增加,始花期、始荚期显著提前。相同春化时间条件下,2 ℃、10 ℃处理的蚕豆始花节位较低;但蚕豆结荚与否主要受环境影响。6 ℃或10 ℃下春化12 d、10 ℃下春化16 d使蚕豆产量达到高峰的日期分别提前7 d、15 d。6 ℃和10 ℃条件下,早期产量和总产量随着春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且6 ℃条件下春化12 d的早期产量较高、总产量最高。10 ℃、12 d条件处理的蚕豆物候期、生长发育和产量动态变化表现较好,但产量不理想。综合来说,6 ℃处理12 d的蚕豆早期产量、总产量显著较高,同时鲜荚产量达到高峰的时间较早,适合作为蚕豆促早栽培的春化处理在上海地区推广。
  • Abstract (60) PDF (256)
    随着我国畜牧业高速发展,环保压力增大。饲料全面“禁抗”法规的实施以及国际环境变化导致的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给家禽养殖企业和饲料生产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寻找适宜的饲料原料替代品成为家禽生产企业的重中之重,也是畜牧业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我国家禽养殖和饲料资源现状、理想的替代性非常规饲料原料及其优化应用技术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家禽生产中饲料原料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 Abstract (60) PDF (211)
    在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基础上,以水稻品种‘花优14’为试验材料,采用测坑定位试验,探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植株氮磷养分积累、转运、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中,各生育期植株的氮磷积累量表现一致,均为20%的有机肥替代肥料处理(20%NPM)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显著高于全量有机肥替代处理(M)和空白处理(KB);花后氮素的转运主要是由叶片转运到穗中,磷素的转运主要是由茎鞘转运到穗中,有机肥的施用对磷素在茎鞘的转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与产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此外,20%NPM处理的氮回收利用率与FP处理相当,而磷回收利用率与FP处理相比提高1.7%。因此,在目前推荐施肥量为 300kg/hm2 的基础上,施用20%有机肥替代肥料,可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是一种更加科学的施肥方式。
  • Abstract (59) PDF (168)
    该文总结了几种重要木本植物,包括桉树、茶树、棉花、楸树、松树、杨树和牡丹等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分别从基因型、外植体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培养环境等因素探讨其对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及再生效率的影响,概括分析了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容易污染褐化、组培苗生根困难和移栽难以成活等问题及解决方案,为今后开展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 Abstract (58) PDF (257)
    为研究上海市日照时数变化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根据1961—2020年上海市11个气象站地面逐日日照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倾向、Morlet连续小波变化、M-K检验和GIS等方法,分析了上海市近60年日照时数的时空间特征、周期和突变点,以及对水稻和设施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来,上海市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小趋势,每10年平均减少73.5h,日照时数在1982年发生突变,由偏多期转为偏少期,突变后年平均日照时数下降了247h,春季日照时数未发生突变,夏季、秋季和冬季日照时数的分别在1978年、1995年和1986年发生突变;日照时数减少导致全年晴天日数减少,多云和阴天日数增加;除春季的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外,其余三个季节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夏季减幅最大(每10年减少38.3h),冬季次之(每10年减少19.8h),秋季最小(每10年减少17.8 h)(P<0.01);全年12个月份中,8月的日照时数减幅最大,每10年达14.9h(P<0.01);年日照时数在不同时间度上存在周期震荡,其中31年的周期震荡最强;日照时数在突变(1982年)前,空间上呈现自东北多西南少的特征,在突变后呈现西部和中部较少、北部和东南部较多的特征;近60年水稻全生育期的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少49.8h,8月和9月下旬至10月的日照时数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8(P<0.05)和0.435(P<0.01),该时间段内,上海北部、南部以及东部的日照时数较多,而西部和中部的日照时数较少;设施农业各等级寡照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南部重于东北部的特征,并在日照时数突变后合计每10年增加了17次。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市水稻和设施农业的布局和品种选育提供技术依据。
  • Abstract (52) PDF (289)
    以松花菜‘沪松85’种子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松花菜种子贮藏1-8年过程中种子活力、种子中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维生素E(VE)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松花菜种子贮藏时间增加,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升高,种子活力和幼苗素质下降,种子中SOD、APX活性降低,VE、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MDA含量增加。在常温干燥石灰桶中,贮藏3年的松花菜种子活力开始显著下降,贮藏8年的松花菜种子活力最低。建议松花菜种子在常温干燥石灰桶中贮藏年限不宜超过2年。
  • Abstract (52) PDF (272)
    基于国内外草莓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梳理并比较了国内外草莓相关标准的颁布情况,并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分析了国内草莓地方标准的现状。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草莓相关标准在总数量上远超国际组织(欧盟和美国等)。我国草莓地方标准主要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3个环节和5个技术领域,缺乏产前的产地、建园及产后果品包装、加工、贮运等相关标准。草莓产后的商品化处理与国外相关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结合上海草莓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对推进上海草莓全产业链标准化的思考,以期为我国草莓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实用性、前瞻性的指引。
  • Abstract (51) PDF (190)
    为了分析不结球白菜二倍体和其同源四倍体之间营养品质的变化规律,并筛选出营养品质优良的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对实验室前期诱变获得的17份来源不同的二倍体和其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苏州青、上海青、矮脚黄类型以下分别简称“S”、“H”、“A”)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有机酸以及纤维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其综合营养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在营养指标和综合营养品质方面因不同类型、不同品种而不同。相较于二倍体,四倍体的叶绿素含量大多显著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大部分显著增加,其中“H”类型全部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有增有减,其中“A”类型全部降低;有机酸含量有增有减,其中“H”类型全部增加,“S”类型四倍体大部分降低,且多差异显著;纤维素含量变化多无显著差异。隶属函数法分析发现,四倍体综合营养品质比二倍体好,综合营养品质较好并满足四倍体优于二倍体的材料共有5份,分别为S-4、S-5、S-7、H-1和H-3。本研究结果可为以高品质育种为目标、以多倍体育种为方式的不结球白菜品质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Abstract (51) PDF (246)
    为探究不同厚度低密度聚乙烯保鲜膜对采后葡萄质构品质及贮藏特性的影响,以‘巨峰’葡萄为试材,分别用0(无包装组,CK)、0.02、0.03、0.04、0.05 mm和0.06 mm厚度的LDPE保鲜膜袋包装,于(1±1)℃低温下贮放42d,每隔7d测定其贮藏期质构品质及贮藏特性的变化,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最佳保鲜膜厚度。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不同厚度LDPE保鲜膜均能延缓葡萄掉粒率及失重率的上升,保持葡萄较好的色泽和亮度,同时能抑制水分、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延缓果皮和果肉硬度的降低。CK组、0.05 mm和0.06 mm的LDPE组分别在28d、35d和35d时失去商品价值,而0.02 mm、0.03 mm和0.04 mm的LDPE组能将葡萄保鲜期延长至42d且保鲜效果较好。相关性分析得知,葡萄贮藏期间质构、感官和营养各指标之间密切相关。PCA结果显示,0.03 mm-LDPE组置信圈较窄小,保鲜效果最好。综上,0.03 mm-LDPE能较好地保持‘巨峰’葡萄的贮藏品质。
  • Abstract (51) PDF (167)
    人工湿地系统中常用的不同挺水植物的甲烷(CH4)排放潜力差异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水稻、菖蒲、黄菖蒲、茭草、芦苇、美人蕉、香蒲和再力花这8种挺水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挺水植物在湿地系统中的CH4排放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挺水植物湿地的平均单位面积CH4累积排放量是无植物水面(空白对照)的27.9倍;茭草的地上生物量虽然最低,但单位面积和单位生物量CH4累积排放量最高;美人蕉、芦苇和水稻的单位面积和单位生物量CH4累积排放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再力花和香蒲的单位面积和单位生物量CH4累积排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为构建高效低碳型人工湿地系统,再力花或香蒲等具有高地上生物量、低CH4排放潜力的挺水植物是有效的候选植物。
  • Abstract (49) PDF (58)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水稻细胞感知能量信号的蛋白激酶编码基因SnRK1的两个α亚基基因OsSnRK1.1和OsSnRK1.2的启动子区和编码区序列进行了自然变异分析。结果表明:OsSnRK1.1基因的启动子区和转录区分别存在24个和47个自然变异,其中外显子上存在3个自然变异位点,仅第9外显子存在1个非同义突变,该位点的变异导致278位氨基酸脯氨酸突变为丝氨酸 (P→S278),位于N端催化结构域和泛素相关结构域之间,该变异能够比较好地区分籼粳稻。OsSnRK1.2基因自然变异分析显示,启动子区和转录区分别存在46个和30个自然变异位点,其中OsSnRK1.2基因外显子上存在6个自然变异,包括5个非同义自然变异位点。利用6个变异位点对公布的4700余份水稻品种测序数据进行了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OsSnRK1.2基因主要分为3个单倍型,分别为单倍型I (TGGGGA) 、单倍型II (CGGGGA) 和单倍型III (TGAGGG),其中97%的水稻品种为单倍型I,单倍型II和III的变异分别为47位的异亮氨酸突变为苏氨酸 (I→T)和354位的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 (R→H)。3种单倍型涉及2个自然变异位点,而其余3个变异位点在水稻群体中存在的频率很低。尽管编码α亚基的OsSnRK1.1和OsSnRK1.2基因自然变异位点数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然而在进化过程中OsSnRK1.1基因表现得更为保守。本研究对于理解OsSnRK1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序列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OsSnRK1s基因的磷酸化活性和生物学功能提供理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Abstract (47) PDF (263)
    为深入探讨抑制miR-99b-3p对山羊骨骼肌细胞发育的影响机制,首先建立地塞米松诱导的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 SMSCs)应激模型并转染miR-99b-3p,然后通过转录组测序研究抑制miR-99b-3p对SMSCs细胞的分子调控机制。结果表明:转染miR-99b-3p可促进SMSCs细胞增殖以及肌肉分化基因MyoG和MyoD的表达,抑制miR-99b-3p则会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基因表达。抑制miR-99b-3p后导致细胞中761个基因差异表达;KEGG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大多富集于与疾病相关的通路;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和DNA修复相关生物学过程。此外,鉴定到17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包含9个上调和8个下调miRNAs。对差异miRNA靶基因进行预测分析,并与差异基因比对,筛选到18个重叠的差异基因,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与致病相关通路。本研究可为阐明断奶应激对山羊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Abstract (47) PDF (259)
    为探讨不同定植密度和摘心处理对‘福白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福白菊’的高效产业化栽培提供依据,对同一时间定植的‘福白菊’按照摘心次数和摘心程度设置15种不同的摘心处理,其中一次摘心的三个处理分别为:主茎留9叶、12叶和15叶摘除顶稍,两次摘心的六个处理是基于一次摘心后萌发的侧枝,分别留9叶和12叶摘除侧枝的顶稍。三次摘心的六个处理是在二次摘心的基础上,留9叶摘除二级侧枝的顶稍。另外设置3种整地做畦定植方式,对应3种定植密度,分别是:单畦单行定植(每667 m2栽1587株)、单畦双行定植(每667 m2栽1709株)、单畦三行定植(每667 m2栽1754株),通过在花期测量株高、冠幅、单株花数、单株产量,旨在选择基于高产目标‘福白菊’适合的摘心方案和定植密度。结果表明:摘心可以增加‘福白菊’单株开花数量,所有摘心的单株产量皆优于未摘心的对照。此外,摘心还有提高一、二茬花比例的明显作用。在试验的15种摘心方案中“12-12”、“12-9-9”、“12-12-9”三个方案产量最高,综合省工和高产目标,推荐“12-12”方案,即主茎留12片展开叶摘第一次心,待侧枝萌生达到12片叶以上时,留12片展开叶做第二次摘心。在三种整地定植方案中,相比最佳的单畦双行定植方式,单畦单行估算单位面积产量较单畦双行仅低1.5%,但其单株产量最高,单畦三行的单株产量最低,单位面积产量较单畦双行低15.3%。研究认为在‘福白菊’生产中采用单畦双行整地、株距60 cm,每667 m2栽约1600—1700株,按照“12-12”两次摘心,能达到高效和高产的目标。
  • Abstract (47) PDF (223)
    收集15份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市售秀珍菇,比较分析营养成分特征和蛋白质品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抽取综合元件, 降维阐释样品间差异。基于现行国际氨基酸模式谱,系统评价秀珍菇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和氨基酸均衡性。结果表明:秀珍菇的干物质中含有20.29%—40.86% 蛋白质、2.29—7.07 mg/g粗多糖、8.47—14.76 mg/g粗纤维。我国秀珍菇的氨基酸、粗纤维和脂肪含量高于马来西亚产品,而后者粗多糖和硒含量更高。27个营养成分标准化后抽取出5个主成分(PC),共计解释91.445% 的样品差异,我国和马来西亚生产的秀珍菇分别在PC1和PC3得分较高。综合来看,我国生产的秀珍菇均一程度更高,马来西亚来源的产品营养成分差异大。秀珍菇蛋白质的IAA总量满足WHO和IOM的氨基酸模式谱的要求,Met + Cys是优势氨基酸,氨基酸评分(AAS)、IOM模式评分、化学评分和比值系数(RC)得分最高。Val 和 Leu相对得分最低。马来西亚样品的His和Phe + Tyr 的评分低于我国样品。所有样品消化率校正氨基酸评分(PDCAAS)在84.87—104.70,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在80.38—96.14,蛋白质品质存在样品间差异。本研究结果为秀珍菇的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品质评价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 Abstract (47) PDF (50)
    DIR(Dirigent)基因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响应中具有重要功能,但其在玉米中的系统性鉴定尚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在玉米B73-V4参考基因组中鉴定到39个DIRs家族成员,系统解析其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及保守基序。结果表明,79.5%的ZmDIRs蛋白具有高稳定性,74.4%具有疏水性,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25.6%定位于叶绿体,23.1%定位于内质网,说明玉米中DIRs存在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进化分析表明ZmDIRs分为3个亚家族,且启动子区域包含多样化的逆境响应元件及系统发育相关响应元件。进而围绕ZmDIR17的功能解析,发现其突变导致籽粒形态显著改变,同时发现玉米籽粒蛋白质成分占比显著增加,淀粉占比和总木脂素含量明显降低。蛋白互作网络与GO富集分析表明,ZmDIR17通过参与核糖体生物发生(互作Pescadillo同源蛋白)和苯丙烷代谢(调控木脂素合成)双重通路,协调碳氮分配。本研究首次揭示玉米DIR基因家族的系统特征,并阐明ZmDIR17通过整合初级与次生代谢调控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为玉米品质改良提供了新的参考。
  • Abstract (46) PDF (44)
    以大球盖菇菌株“沪球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碳、氮配比对其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菌丝营养生长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对照组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最高,而天冬酰胺合成酶活性最低,产量较低;碳氮比50:1和60:1处理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不明显,但60:1处理谷氨酰胺合成酶和天冬酰胺合成酶活性在原基期显著高于其他碳氮比配方,同时,子实体产量最高;88:1处理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基时期,碳代谢酶β-葡萄糖苷酶和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较高,同时,氮代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也表现出较高活性。综上所述,因此碳氮比为60:1组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大部分较高,且原基出现最早,子实体产量最高。,碳氮比60:1是实现大球盖菇工厂化栽培的最适生产配方。
  • Abstract (43) PDF (49)
    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台15-7糯的抗稻瘟病基因pi21进行编辑。选择位于pi21基因第一、第二外显子上的2段序列作为靶点构建双元表达载体pHUE411-pi21-Cas9,通过农杆菌侵染法获得21个以台15-7糯为背景的T0代单株。加代后在149个T1代单株中检测出6个不含载体的纯合突变体,包含3种突变类型,分别命名为pi21-t1、pi21-t2、pi21-t3。每种突变分别导致pi21基因编码的蛋白缺失227、239、99个氨基酸。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成熟期时,3种突变体中仅pi21-t3的病斑数量、面积相较台15-7糯有显著降低,其他2种突变体发病水平与台15-7糯基本相同。除抗稻瘟病能力有所提高外,突变体pi21-t3在成熟期的其他农艺性状,如株高、每穗粒数、结实率等与台15-7糯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可为抗稻瘟病水稻育种提供借鉴。
  • Abstract (42) PDF (202)
    我国林业资源丰富,森林维护和林木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林业废弃物。食用菌强大的碳水化合物降解酶系可将林业废弃物中的营养转化为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菌物蛋白、活性多糖、膳食纤维等。林业废弃物的食用菌基质化利用不仅可以消耗大量林业废弃物,同时还可以解决食用菌栽培原料短缺的问题。本文从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其食用菌基质化利用等方面,论述了林业废弃物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的可行性和存在问题,并探讨了从宏观政策引导、加强基础应用研究以及基质化生产链条建立等角度推进林业和菌业结合的发展潜力,以期为林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提供参考。
  • Abstract (40) PDF (175)
    为探明鹿茸菇菌渣和稻秸秆复配培养料在草菇栽培中的应用前景,将不同比例的鹿茸菇菌渣与稻秸秆进行复配,测定草菇不同生长时期栽培复配培养料的全氮、有机碳、碳氮比、灰分、pH、电导率、含水量以及草菇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筛选出最适培养料配方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草菇培养料中的营养成分转化机制。结果表明:配方1、2、3的草菇总产量分别为1.75 kg/m2、1.24 kg/m2、0.29 kg/m2,其中配方3的总产量显著低于配方1和2。在栽培周期内,3个配方培养料的全氮和灰分含量均呈升高趋势,碳氮比和含水量呈下降趋势,有机碳、pH和电导率基本保持稳定。根据PLS-DA分析和VIP值的计算结果,发现在整个栽培周期内,含水量和pH均是影响配方之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碳氮比在建堆阶段贡献率较大,之后逐渐减弱;电导率在栽培初期贡献率较低,在菌丝生长及子实体生长阶段贡献率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草菇产量与建堆时期的pH,灭菌后的pH、电导率,满菌时期的碳氮比、pH,原基形成时期的灰分含量、电导率、pH以及采收时期的pH均显著相关。利用配方1栽培草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可为利用农业废弃物栽培草菇的循环菌业生产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 Abstract (40) PDF (29)
    台风会对我国沿海城市行道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筛选和优化配置抗风园林树种的筛选与优化配置对于维持城市绿化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本研究以百度街景地图技术为基础,并结合实地调研,对上海市域范围的行道树种、路段分布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以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梧桐(Firmiana simplex)、香樟(Camphora officinarum)、复羽叶栾(Koelreuteria bipinnata)和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为标尺树种,对27种常见行道树的抗风性进行赋分评级,并用ArcGIS对行道树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有行道树路段中,上海市常绿树种路段长度占比为64.37%,呈现出多中心散点聚集特征;落叶树种路段长度占比为35.63%,中心城区高度聚集,城市副中心及卫星镇同样具有一定的聚集性,郊区呈带状聚集的特征;两者在空间上呈现错位聚集。(2)骨干树种的空间分布各有特点。二球悬铃木在中心城区高度聚集,水杉则在崇明和沿海区域呈带状密集分布,银杏和复羽叶栾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成区集中分布,香樟作为基调树种,在全城分布均匀。综上,抗风树种应用存在单一化问题,且抗风树种分布与上海风环境匹配性尚需进一步优化。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3点基于抗风性需求的上海树种配置优化策略:(1)提升抗风树种比例,优化行道树树种构成;(2)构建抗风性综合评价指标,加强抗风树种选育;(3)“因地制宜”配置行道树,优化城市行道树抗风空间格局。研究不仅在技术上探索了树种调研和统计的方法,还为改善城市园林绿化抗风性提供了对策。
  • Abstract (39) PDF (170)
    采集我国主产区巴氏蘑菇样品,检测其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含量,评价巴氏蘑菇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特征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1)蛋白质含量在27.0—52.7 g/(100g),平均值为35.0 g/(100g),贵州、四川产巴氏蘑菇蛋白质含量与其他省份差异显著;(2)氨基酸总量在16.8—30.3 g/(100g),平均值为22.4 g/(100g),不同产区氨基酸总量差异性与蛋白质相似;(3)9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之和平均值为10.4 g/(100g),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之比为46.5%,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理想蛋白质模式,属于优质蛋白;(4)氨基酸评分结果显示亮氨酸是第一限制氨基酸,氨基酸比值系数分显示氨基酸营养平衡性一般,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结果显示巴氏蘑菇的营养价值较高。
  • Abstract (39) PDF (163)
    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关键词聚类、合作网络、引文分析等多个角度,对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2002—2023年发表的1146篇与根域限制有关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深入研究了植物根域限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 “根际”“群体”“定植”“基因表达”作为突现词的持续时间长, “干旱胁迫”“水分”“耐受力”为目前突现强度较高的突现词。2)根域限制在植物根际生态学、植物生长与发育及真菌和植物相互作用等领域意义重大。3)2002—2023年,相关文献发文量呈波动增长趋势。根域限制研究受多学科重视,其中植物科学与农学的文献占比达65%。美国发文量居首,其次是中国、巴西;中国突现强度排名第一。研究涵盖了植物适应逆境的机制、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根腐病、土壤菌群等多个热点领域,旨在揭示当前植物根域限制研究的主要领域、关键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 Abstract (39) PDF (35)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是水稻螟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的优势寄生蜂,能够寄生害虫卵从而将其杀死,使其不能发育到幼虫阶段取食为害作物。目前对稻螟赤眼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和实际应用方面,对其防控害虫机理的研究近几年才陆续开展,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主要从稻螟赤眼蜂的人工繁育、田间释放应用以及稻螟赤眼蜂的滞育机理等基础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生产和应用稻螟赤眼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未来稻螟赤眼蜂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Abstract (38) PDF (207)
    为鉴定上海市郊区秋季南瓜棚中的主要流行病毒病,对奉贤区和青浦区2020—2022年间采集的21份南瓜叶片样本进行小RNA深度测序及PCR检测验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种病毒,分别为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ToLCNDV)、中国南瓜曲叶病毒(SLCCNV)、南瓜黄矮化失调病毒(CYSDV)和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CYV)。其中ToLCNDV和SLCCNV在不同年份和区域均被检测出,是上海市奉贤区和青浦区南瓜的主要流行病毒。此外,ToLCNDV和SLCCNV在黄瓜、甜瓜和西瓜中也被检测出。对来自15个国家64个ToLCNDV分离株的外壳蛋白(CP)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ToLCNDV的适应性进化与地理因素有关,ToLCNDV分离株被分为欧洲型和亚洲型两大类,中国大陆的ToLCNDV分离株应来自中国台湾。
  • Abstract (38) PDF (224)
    以崇明区农场主栽品种‘银香38’为试验材料,在6月1日(第一期)、6月7日(第二期)、6月13日(第三期)3个播期条件下,设置无人机器飞播、机条播、机穴播3种机直播方式,探究播期与播种方式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抗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播期条件下,3种播种方式理论产量均表现为无人机飞播>机条播>机穴播,其中6月1日(第一期)无人机飞播产量达到9.3 t/hm2,相较于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提高2.6%和3.8%。通过分析产量构成因素可知,无人机器飞播提高了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从而实现高产。同时无人机飞播条件下,水稻抗倒能力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增强。可见,采用无人机飞播并适宜早播有利于直播稻产量和抗倒伏能力的协同提高。本研究可为无人机飞播丰产、稳产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
  • Abstract (38) PDF (224)
    为探究四川西北丘陵区不同播期下叶面肥对直播杂交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泸两优晶灵’杂交稻为试验材料,采取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播期,设置5月16日 (SD1)、5月23日(SD2)、5月30日(SD3)3个水平;副区为叶面肥,设置不施叶面肥(T1)和施叶面肥(T2)2种处理,分析‘泸两优晶灵’产量构成因素、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结果表明:与T1相比,在SD1下T2处理‘泸两优晶灵’的有效穗数、每穗着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增加1.66%、3.38%、2.11%和0.55%,在SD2下分别增加1.44%、4.20%、2.29%、0.95%,在SD3下分别增加2.00%、4.49%、4.16%和1.32%。与T1相比,在SD1、SD2、SD3三个播期下,T2处理‘泸两优晶灵’的产量分别增加7.83%、8.70%、12.14%,差异显著,垩白度分别降低3.45%、6.25%、8.11%,垩白粒率分别下降4.17%、5.51%、5.19%。以SD1下喷施叶面肥产量最高,为10.74 kg/hm2,但与SD2下无显著差异。在SD2下,结合喷施叶面肥直播稻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表现较好,在四川西北丘陵两熟制地区种植杂交稻播期以SD2为宜。研究结果也可为四川西北丘陵区杂交稻播期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Abstract (38) PDF (258)
    为探究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 CAT基因家族的特性及在白粉病菌侵染后中的作用,基于瓠瓜基因组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对LsCATs家族成员进行鉴定与分析,并研究其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瓠瓜基因组中共鉴定到2个CAT家族同源基因,其氨基酸数分别为489、1 019个,且均为亲水性蛋白;进化分析表明,瓠瓜CAT基因家族被分成2个亚组,推测在相同亚组的瓠瓜与黄瓜CAT转录因子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利用MEME软件预测得到15 个motif 元件,不同CAT基因家族的motif数量及分布存在一定差异;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LsCATs的启动子包含ABA、乙烯、MeJA、干旱、低温等多种与逆境胁迫有关的响应元件;瓠瓜接种白粉病菌后LsCATs家族成员表达量分析表明,LsCAT1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LsCAT2则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LsCAT1、LsCAT2可能与瓠瓜的白粉病抗性相关。本研究为CAT基因在瓠瓜抗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Abstract (38) PDF (39)
    根系是水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养分的主要器官,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合成与分泌功能,对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抗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首先简述了水稻根系形态、解剖、生理性状的主要研究方法,再对水稻在干旱胁迫下的根系研究方法做了简要介绍,最后提出了今后水稻根系研究方法需要重点突破的方面。
  • Abstract (37) PDF (38)
    对上海市崇明区、金山区、浦东新区、奉贤区、松江区和青浦区主要水稻品种的草谷比和秸秆可收集系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023年上海市水稻草谷比系数为1.22—1.41,平均值为1.30。水稻草谷比与每穗总粒数、穗长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类型水稻的草谷比系数表现为软米常规粳稻>非软米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在留茬高度为15 cm情况下,上海市水稻秸秆可收集系数为0.76—0.89,平均值为0.82。基于草谷比和秸秆可收集系数,计算得上海市2021年水稻秸秆可收集量为90.77万t。研究可为上海市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 Abstract (34) PDF (248)
    由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感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食源性病毒的检测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重点和挑战。其中,食品样本的前处理一直是食源性病毒检测的瓶颈环节,且不同食品基质的复杂程度不一,需要针对不同的基质制定不同的洗脱富集方法。本文综述了不同食品基质的不同洗脱富集方法,对抗体、适配体、多肽以及组织血型抗原四种NoV分子识别元件进行了详细阐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NoV的分子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NoV洗脱纯化及检测技术做出了展望。
  • Abstract (33) PDF (44)
    选取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收集的61份大豆资源,对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等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这61份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百粒鲜重、百粒干重等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2.18%—27.25%。相关性分析显示,植株高度与有效分枝数、节间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将26个农艺性状分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56.56%。聚类分析将61份大豆资源分为6个类群:第I、II类群表现为大荚大粒类型,鲜籽粒和干籽粒的百粒重最大;第III类群的百粒重最小;第IV、V类群表现为荚粒较大、产量较高;第VI类群单株结荚最多,单株产量最高,但百粒重较小。本研究可为大豆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种质基础。
  • Abstract (33) PDF (34)
    ‘沪香糯1911’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沪粳137’为母本、‘武香糯8333’为父本进行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经多代系谱选育成的糯稻新品种。该品种聚合了抗稻瘟病基因Pi-ta、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和香味基因badh2。在上海地区种植全生育期为150 d左右,田间综合抗性强,稻米糯性好,有香味。2022年10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在上海、苏南、浙北、皖南等地种植。
Announcement
QR Code

WeChat Subscription Number

WeChat Service Number